昨天女兒闖關結束,這學期完美收官,晚上膩歪膩歪的跑來說要和我睡,不一會兒就睡著,我正享受的觀賞下她的睡顏時,一摸,哎呀,好像發燒了,還不低,怪不得下午回來的時候一直叫著不舒服,晚上也破天荒一碗飯都沒有吃完,量了量體溫,再翻騰出藥箱,發現居然都已過期,好不容易翻出一包沒過期的退熱顆粒,再稍微弄了點物理降溫,就這么折騰了一晚上,今天一大早帶去醫院,驗了下血,發現指標都還正常,不是病毒性的,醫生開了一些消炎藥,膠囊狀的,還有一點別的中成藥。
回到家,我困到不行,倒回床上,讓孩爸給她弄好水,準備吃藥,
隱約聽到他和女兒的對話:
“把這顆藥吃下去”
“這種藥我吞不下去”
“試一試,我教你”
試圖吃了下,果然卡住,咳咳咳,“我不行,我不會”
“沒關系,再試一次,你喝一大口水”
喝了,
“吞下去”
嗚嗚,吞不下去,
“這有紅薯,試試吃一點吞下去,不要嚼”
幾秒后,“我嚼了”
“再試一點”
嗚嗚“不行”
我內心里冒出幾句話“真笨”,怎么連吞個膠囊都不行。
女兒繼續說“爸爸,我嚼下去吧”
“好吧,會很苦哦”
“恩”,然后嚼一嚼,咕咚,解決。
回想起來這大半年,基本上都是老公在陪伴著孩子,他心疼我不能睡懶覺,所以基本上除了他值班的日子,都是他一大早起來接送女兒,每天早晨兩個人都像打仗一般折騰出門,我繼續呼呼大睡,晚上我要工作,也是他在家陪伴的多。
學期初始的時候,每天吃完晚飯,女兒開始做作業,他收拾收拾碗筷和家里,然后解答女兒時不時的問題,等我8點多回來,基本上都已經是可以睡覺的狀態。
男人帶孩子,的確像網上說的,馬虎了事,更何況他個性就是那種差不多先生,女兒說,“作業完成了”,他掃一眼,“好的”,簽字結束,結果這個學期好幾次都被老師微信發過來投訴說,作業完成不夠認真,因為別人家交的作業都是家長檢查過后訂正了的結果,而我們家的交上去就是各種錯誤,而且即使第二天,他被老師投訴后,幫助孩子檢查了,仍然是,錯誤,檢查不出來啊。后來,我只好和女兒說,你不用依賴爸爸幫你檢查,你已經二年級了,可以自己檢查了,爸爸太馬虎檢查不出來。
不過這種比較放的狀態,也有不少好處,女兒的獨立性這大半年的確增強不少,基本上每天都是自己作業獨立完成,再記錄作業完成時間,只有遇到難題,或者沒有看懂的題目才會找大人幫忙,即使是寫日記,遇到不會寫的字也是自己查字典搞定,因為,沒辦法,找爸爸,爸爸總是說,“你能自己能搞定,再試一次”
有一個周末,爸爸值班,女兒和我一起在繪本館,我說“做作業哦”,她說“好”,但是遲遲不開始,后來好不容易開始了,又說累了,過了一會兒,爸爸回來說“作業完成了嗎”,女兒立刻跑過去開始認真寫起來,我琢磨了一下,不管怎么爸爸媽媽在孩子心中的功能還是不一樣的。
而且,我觀察后發現,媽媽總是容易心軟,孩子總能覺察到這么一絲可以討價還價,或者說是可以依賴的空間,總是想撒個嬌的感覺,而爸爸,總體來說,總是比較有原則,說一不二,結果她就習慣了,爸爸無形之中,就這么貫徹了“溫柔而堅定”這一原則。
就像前面,吃藥一樣,女兒不停說,我這樣喝不來,如果換做是我,很容易被她的情緒所影響,自己能量不夠的時候,可能會說出不好聽的話,甚至發火,情緒好的時候呢,肯定拼命各種想辦法,可是爸爸總是說我教你,不會了,再試一試,試了不行,再想別的辦法,最后解決問題的決定總是能回歸到女兒自己身上。我想起最近看的那本《愛的藝術》里的一段話:
爸爸和媽媽在孩子面前的角色就是不一樣,所以,我就安安心心的做我事無巨細的老媽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