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昨天下午終于趕上了貓貓的車,我把第一次發車的主題歸為“貓車的四項基本原則”,這四項分別是友善、慈悲、隨喜和自省。我認為這四個原則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比如之所以無法做到廣結善緣(友善)并非因為天生涼薄,而是不夠慈悲,對他人不夠慈悲,對自己亦是。同理,無法總是以正面的態度看待別人(隨喜)和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自省)也是因為缺乏慈悲。
? ? ? ? 我一直堅信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沒有人會同情loser”,大腦深處刻著“人的情感毫無價值”的銘印,“慈悲”在我心里是只有菩薩那樣有法力的強者才配擁有的品質,于是要求自己要理智、要絕情、要狠心,會暗自嘲笑考試不及格卻說自己努力了的小孩,會強忍被同學孤立的悲傷告訴媽媽:“我是班長,大家都很信服我”。因為性格容易緊張,又不明白自己為何緊張,于是更加苛責自己、貶低自己,由此變得更加緊張,現在我明白了,從小被資本主義荼毒太深,導致自己習慣性物化人類——人本身沒有價值,只有創造價值的人才有價值。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常常郁悶為何嬌氣的小孩不被責罵,反而得到照顧,而我如此聰明懂事,卻得不到幫助。
? ? ? ? 去年9月,我備考雅思的狀態很差、壓力大,按照以往的情況,我只會默默吞下壓力,最后為成績負責就好,可那次,因為一些原因,我跟爸爸吵了起來,爸爸說我對自己太過苛刻沒有好處,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從此我便存了這份心觀察自己,一年多以來,愈加意識到自己的確缺乏慈悲心,蔑視人性,無視情感,可我的理解仍然很淺薄。所幸,我認識了學霸貓,她將這個道理融會貫通地傳授了出來,我才深刻體會到自己從前的許多問題都是由于缺乏慈悲心導致的。
? ? ? ? 首先,盡管我很愿意與他人產生連結,卻無法帶給人友善的印象,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我物化了自己,且認為別人也在物化我,而我有那么多缺點,價值一定很低,別人是不愿與我做朋友的,那我又何必自取其辱呢(天吶,這種想法跟安陵容好相似,太可怕了)。所以當貓貓提到去豪車店逛逛但是不買的時候,我感到不可思議——我對店員毫無價值,去浪費人家的時間于我無利,更重要的是會被店員嫌棄,那我何必呢?可是貓貓說,你也可以當作自己是在廣結善緣,也在為店員廣結善緣。我想這句話背后的含義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本身,即便不創造價值,也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來源于人性(或者說廣義的“情感”)。
? ? ? ? 其次是隨喜,要看到別人好的一面。這一點我平時做的還不錯,但僅僅是因為我知道人無完人,看到他人的長處對自己更有利,在貓貓的指點下,我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之所以看到別人的長處,是因為慈悲。人本身無所謂好壞和對錯,當我們與他人建立了連結時,我們愛對方,或者說我們的命運就連在了一起,因為對別人和自己的悲憫,我們選擇看向好的一面,從而讓連結更加緊密,讓人們不再孤單。至于人的“缺點”,且不說“缺點”本就是相對的,看到“缺點”除了產生嫌隙,還有什么意義呢?
? ? ? ? 最后,要自省。其實我在剛才反思自己不夠慈悲時,首先想到的是我媽媽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但我想起貓貓的話,應該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的確,他人的行為只能間接影響我們,我們如何看待他人的行為才是最終影響事物的關鍵。繼續往深了想,一個懂得自省的人也是慈悲的人,要想自省,就得接受人與人是會相互影響的,否則便會怨恨他人,而非調整自己。要想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則須接受他人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媽媽不完美,可她是我的媽媽。說到底,還是是否有慈悲心的問題,我接受他人的存在,接受他人的行為,所以如果他傷害了我,我應該改變看待他的行為的角度,用另一種思路去適應他,這便是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