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生長在山區,童年生活是清苦的,但好在父母樸實、心地善良,雖然他們一開始并不贊同我讀高中、念大學,但從皖南大別山區走出來,日子漸漸不在眼前之后,也就漸漸放下了,父母就是這樣,再窮苦的父母也盼著孩子心向自由
自離開學校之后,不踏實的從國企跑到私企,從東北跑到上海,又去往深圳,再回到上海,畢業之后的十來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知道的不少,但思考的深度實在太淺
最近一年,莫名的感到焦慮,像是中年危機的提前。于是給自己強加了不少事務,比如早起跑步,開始揀些歷史的書、科學的書看,開始重新了解自然、哲學,開始重新寫些文字,也重新拿起毛筆寫寫畫畫,試圖把生活變得更加豐滿,在現代的急促腳步里,踩一腳剎車,把節奏慢下來,探索內部的感知世界
回頭看看最近讀過的書單《費馬大定律》、《寫在物理邊上》、《一個人的朝圣》、《鞋狗》、《魚羊野史》、《皮囊》、《四十自述》、《中國近代史》、《瓦爾登湖》,這些都是近現代或當代的書目,與國學沾不上什么邊,也大約是因為這個,注定漂浮在事物的表面更多,難得沉淀下來——當然更是自己惰于思考導致的
去年因為上班要駕車的緣故,路上聽曾仕強講的《易經的智慧》,也因為工作的緣故嘗試了解中醫,加上喜歡的書法、民樂器,以及對佛學信仰偏好,讓我越來越贊嘆中國古典的魅力,中華文化真是了不起的瑰寶,而我卻向外求索了這么多年也不得其法,還搞不好給樹了一個歪歪扭扭的世界觀出來,越想越覺得可怕
說起對國學最初的認知,還起源于《論語》,于丹當年的講解讓我對它有了跟現實的聯系,做一個君子,做一個人,應該具備什么素質、能力,又不該做什么。
法、墨、道,百花齊放的思想年代給我們留下如此之多的經典,且不談道理有多深有多少現實意義,就連用詞的美妙,也都深深影響著后世。“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其他的不記得了,但這一段影響就如此深刻,理由無它,至少是因為言辭的魅力吧
要說志向,已經不如念書時候的懵懵懂懂,大志在胸了;現在只希望能憑自己所學、經歷、感悟,給周邊的人,有一點點引導或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