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可慧
今年過完年,
我給自己列的女兒成長清單里有三項:1.培養一個正確的金錢觀。
2.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3.讓孩子更加充滿正義感。
這三條,我是在半年之后才告訴我的父母的。我的父母對后面兩條沒有任何異議,但對于第一條,非常有爭議。
在上一代人心中,孩子對金錢接觸越晚越好,甚至在我父親這個做了幾十年財務的人的心中,錢會讓人變得不善良。
所以,就算,我的童年沒有窮過,但父親一直小心翼翼地跟我談錢。或許,在他心中,窮是艱苦是樸素,是永永遠遠會奮斗。
但是,當時代變遷之后,我慢慢發現,讓孩子早點接觸錢,并不是一種浪費,反而是一種有益的植入,讓她變得懂錢,以及漸漸懂事。
這是我自己的一個試驗——每周在女兒的包里放100元錢,它讓我看到了女兒身上驚喜的變化。
不會對別人的一切有覬覦之心
有一句話是,適當的給予,是最好的消除神秘感的辦法。當然,對于孩子來說,讓她們盡早認識金錢,不是為了讓她們愛錢,而是為了“有物”若“無物”。
我曾經做過一項小范圍研究,為什么一些孩子,對于別人所擁有的,會流露出一種特別的渴望?
適度滿足孩子的欲望,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
有一句話是,適當的給予,是最好的消除神秘感。當然,對于孩子來說,讓她們盡早認識金錢,不是為了讓她們愛錢,而是“有物”若“無物”。
我曾經做過一項小范圍研究,為什么一些孩子,對于別人所擁有的,會流露出一種特別的渴望?
適度滿足孩子的欲望,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
有一次鄰居跟我女兒開玩笑,他們把新買的玩具放在女兒面前,說,你給我們當孩子吧。
我說了,這是一場玩笑。
然而,女兒走過去說,這個媽媽會給我買。
我婆婆來和我說這件事之后,我忽然很感動,這對女兒來說,是一種慢慢生長的自信。
我給她口袋里放100元之后,她對于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更加在乎,而對于別人手中的東西抱有無所謂的態度。
所以,包括在游樂場里,她很少會去眼紅別人擁有的。因為她知道,別人能擁有的,她也可以;她如果想擁有,父母會給她。
會變得更大方和寬容
從小給孩子金錢,是為了強化金錢觀念,也為了淡化金錢渴望。
很多人問我,你是不是讓孩子接觸錢太早了?
我告訴他們,我不是讓她知道如何分配錢,她現在只是一個會從0數到30的孩子,不知道1+1=2,怎么可能讓她做那么高深的事,現在只是一個觀念的培養。
但無論如何,我都覺得,我每次給予她錢,她是有安全感的,甚至在大方和寬容度上也與日俱增。
女兒周一到周五在我家,我婆婆帶,周末去我父母家。
一次,父親帶女兒去完超市,回來的時候,和我說:
你知道嗎,我去結賬的時候,詩詩從包里拿出錢,執意要由她來付款。把營業員都逗樂了。
后來,很多我的親戚告訴我,女兒已經開始學會了買單,學會了搶著買單。
這不是一種人傻錢多,而是她開始懂得分享,知道自己不必焦慮,可以為別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她的生長價值所在。
勇敢成為了她的代名詞
和好友約會的時候,我會帶上女兒,女兒身上總有兩個標簽,一個是勇敢,一個是自由。
我讓孩子帶上錢,也有我自己的私心。因為每一次,我在她的包里,會放上錢和她的名片,以及我的電話。
我也告訴她:一、不要和陌生人走;二、如果找不到媽媽,可以去找警察叔叔,叫他們幫你打車回家。
當然,我也知道,如果遇上警察,是能夠直接送她回家的。以防萬一。
但我覺得讓她帶上錢后,她的安全感會增加許多。
就比如那天,在餐館里,我其實能看到她,她卻因為視線問題找不到我。
她過去找服務員說:阿姨,我找不到媽媽了。你能不能幫我找媽媽。
我站在她身后的時候,她見到我,也沒有緊張得大哭,只是高高興興地拉著我的手,就走了。
不恐慌以及不忙亂,這是給孩子的另一種成長。
讓孩子接觸金錢,是必經之路。
而正確引導孩子擁有金錢,是和其他成長一樣重要的事。
我們往往會忽略或者刻意回避金錢。
但給予孩子錢的目的,不是讓他們變得貪婪和欲壑難填,而是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金錢善良,而你要更勇敢和善良才是。
她有她的大山大水,我們要帶著她去尋找,去挖掘最體面的一面,讓孩子更好地成長。這是每一個家長的基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