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人生處處,總有相思凋碧樹》
篇名:《味道》
作者:別山舉水
重讀:2023年3月10日
黃老師的書寄來已有好長一段時間了——確切來說,三年了。但又似乎不能以“年”計算。因為這三年并不是普普通通的三年,這三年,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各自的顛沛流離、水深火熱,走過了各自的山重水復、冬去春來。幸運的是,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我們依然熱愛這草長鶯飛的人間。
黃老師先后寄來兩本書,初讀的時候,只想著“有書快快讀”,一篇筆記也沒留下。“朝花夕拾”是不可能了,昨日的感悟只屬于昨天。今日春光如昔,翻開熟悉的書頁,才猛然醒悟,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人、那些情……從不曾離去,更不曾忘記。
我只吃咸的,柔嫩潔白的豆腐腦上撒著一些切成丁塊的腌蘿卜,一些翠綠的蔥花點綴其間,醬紫色的湯汁欲斷還連,隨著顫顫的豆腐腦微微抖著。
仿佛一只手遞了一碗豆腐腦過來,我看見了它的顏色、形態,感受到了它的熱氣,聞見了它的香味。
柔嫩潔白的豆腐腦,翠綠的蔥花,醬紫色的湯汁……腦中一幅畫閃過,更要命的是,湯汁“欲斷還連”,豆腐腦“顫顫的”,“微微抖著”,這樣入木三分的描寫,真叫人馬上就想吃一碗豆腐腦!
豆腐腦的味道,是記憶的味道,是成長的味道,是稍縱即逝卻又刻骨銘心的味道。所以,“我”要小心地鏟起,慢慢送人口中,細細地品味。這柔柔軟軟的一碗豆腐腦中,仿佛藏有千絲萬縷,可以讓人扯住時間的腳步。在時間的那一頭,是揮汗如雨的青春,是一去不回的歲月,是親人的牽掛啊。
每天早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份量、固定的位置,那份不變的早餐,是心底不變的守候。
自磚廠之后,我越走越遠,回家的時間越來越短。直到將父親走沒了,母親走沒了,老屋走成一片廢墟。
這段話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很大,作者卻幾句帶過。這種簡潔的背后,留有很大的空間,同時我也感到深深的無奈和傷感。
我們都穿過母親做的千層底布鞋,它溫暖、厚實,不可復制。我們穿著它離開家,走著走著,父母老了,時間流逝了。
但無論何時何地,我們走不出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