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熱搜上有一個新話題:哪一瞬間讓你感覺到差距。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扎心時刻:
朋友開著豪車,我卻在猶豫電瓶車要不要換一個五百塊的電池;
我要攢一年才能買的包,朋友隨隨便便就能買幾個;
同學在說某某化妝品好用,我第一反應是找平價替代品……
無論是否在意,物質上的差距的確現實存在著。
而現實中,處于“金字塔高處”的人,也并不總是能理解水平線低于自己的人。
所以經常聽到有人說:“你過得不好,都是因為你不努力、你沒有‘富人思維’、你不懂跟緊時代變化……”
殘忍的是,對有些人而言,他們來不及去學習那些所謂的“富人思維”。
1
“都是因為你不努力”“呸”
香港有一檔綜藝,《窮富翁大作戰》。
節目邀請了許多“金字塔頂端”人,去體驗為期一周的“金字塔底端”人的生活:
住臟亂的房間,做低薪的工作,不能刷信用卡,不能用自己的錢和人脈:
富家太太變成了依靠救助金生活的單親母親,富二代高學歷律師變成了奶茶店小員工,家產百億的富豪變成了街道清潔工……
這部豆瓣9.2的綜藝,把最“觸目驚心”的差距,擺到了觀眾面前。
一開始,也有許多人對此滿是不屑,覺得過得不好的人,都是“自作自受”。
香港商界“大佬”田北辰,甚至放狠話:
田北辰當然有資格說這些話,他資產過億,父親是香港“一代褲王”,母親是名門之后。
而他本人一樣十分優秀,畢業于哈佛大學,事業跨越商界政界,一手締造了自己的“服裝帝國”,在全球分店無數。
萬萬沒想到,打臉來得如此之快,在節目中,田北辰成了一個時薪25元的清潔工。
每天只有50元生活費,住在一間極小的屋子里:
蟑螂肆虐、空氣中滿是臭味,只夠一個人平躺的隔間,還被分為上中下三層,住三個人。
鄰居顯然早已經習慣,笑著:“說不上什么環境,我們沒有選擇。”
而這樣的環境,相對來說已經算得上豪華,月租要1200元。
田北辰還去看了條件更差的屋子,那是像“垃圾堆”一樣的存在:
一張沒有隔檔的架子床上鋪,堆滿雜物,要600元;狹窄洗手間被擋板上下一分為二,上層還曾住著人。
用田北辰自己的話來說,人就像一份文件被鎖在柜子里。
這個時候,他尚且可以輕松和鄰居攀談,交房租十分爽快,像只是來體驗生活一般。
但第一天晚上,狹窄逼仄的房間,就讓他感到郁悶。
睡前,田北辰忽然想起,明天要早起去工作,但他并不清楚公交、地鐵路線,只好匆忙起身詢問鄰居。
鄰居告訴他,只有通宵巴士能到那條他要清掃的大街。
匆忙去看,發現坐一趟車就要13塊,每天只有50塊生活費的他不由得抱怨:
“我哪有這么多錢?”
而就在幾年前,田北辰任香港九廣鐵路公司管理局主席時,有人向他們提出地鐵票價格偏高,給大眾帶來很大負擔。
那時,田北辰的回應是:“鐵路公司不是福利機構,覺得貴,你就去選擇其他(出行方式)。”
如今,被“徹底打臉”的田北辰頗感心酸:“交通花費,的確扼殺了一些人的生存空間。”
第二天早上,6點15分,田北辰準時上崗。
在8點半之前,他要清理10多桶垃圾,但是過了大半個小時,他只清理了2桶。
地上平時可以視而不見的煙頭需要一個個彎腰撿起來,小孩剛剛尿過的垃圾桶,他也要擦洗。
平常時候田北辰走在馬路上,生怕別人認出自己上來攀談。
但是現在,所有人見了他都只會捏著鼻子快點走開。
這個時候,他還給自己打氣:要靠斗志堅持下去,因為還有活兒要干。
2個小時以后,田北辰已經腰酸背痛。
十點多,是他平時剛開始工作的時間,如今,他已經工作半天了。
而如此辛苦,卻連糊口都勉強。
午飯只能花15塊錢,但便利店里琳瑯滿目的各類食物,偏偏沒有15塊能買得起的。
他說:“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會買不起便利店里的一件商品。”
小吃街,路邊隨便一盤炒飯都需要17元,忽然有一個9.9元的亮眼的招牌,仔細一看,原來只是一杯奶茶,午飯還是吃不起。
他已經從最開始爽快付錢的富豪田北辰,轉變為一塊一塊數錢的清潔工田北辰了。
只過了半天,單是車費、伙食費、房租的開支,就遠遠超過了22元時薪的支付能力。
這樣低回報的工作,他還要每天干滿十個小時。
終于下班回家,昨晚還有心情和鄰居聊天的他,今天直接上床睡覺,一句話也不想多說。
而他的鄰居們,許多人還要在晚上再去打一份工。
第二天,他開始主動詢問同事哪里能買到更便宜的飯,沉默地搬垃圾,再也沒有太多話可說。
因為辛苦,原本要體驗一周的節目,縮短成了2天。
田北辰改口說,自己的斗志只能堅持2天。
資源不足、前路茫茫,田北辰原本“靠雙手和斗志改變生活”的雄心壯志迅速被消磨干凈。
每天唯一操心的,就是吃什么,根本沒有空閑去想將來。
他就像最開始遇到的,住在隔間里的老爺爺那樣,麻木、僵硬,猶如行尸走肉。
只兩天,就放棄了對未來的希望,開始熬日子、得過且過。
“努力改變命運”,在這樣的極端現實面前,不值一提。
匆忙逃離的田北辰最后只淡淡感慨:
這個社會,正在懲罰那些讀不成書的人。
變身“低學歷奶茶店員工”的那位律師,忙碌了兩天后也對這樣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
“就像一部機器中的齒輪不停地轉,根本看不到前面的方向,究竟有沒有前途,真的無法確定。”
離開父母庇護,又沒有高學歷支撐,他根本找不到一份高薪的工作。
而該付的生活成本并不會因為薪水少就降低:
“上班只是為了每天都開支,扣除開支,已經沒有能力做任何事,根本存不到錢。”
他再也沒有一開始的優越感,因為知道自己其實是“幸運的少數者”,也懂得了多數人的無奈。
但現實中,依然有無數人,敲敲鍵盤動動手指,就給那些生活并不優越的人,貼上“懶惰、不努力、安于現狀、自我設限”的標簽,一遍遍地教他們“富人思維”和自我提升。
“想要別人過得好一點”,初心是好的。
但沒有必要,因為別人做不到,就對其充滿鄙視。
2
不是沒有富人思維,而是太多條件限制
經常見到這一類文章:《只要具備這幾個思維,你也可以成為富人》《你和富人的差距只在這三種思維上》。
他們總在試圖告訴別人,那些“成功人士”,擁有與眾不同的行事風格,態度和性格。
并且把這種“富人思維”,當做“富裕公式”,去教別人“你這樣生活,就會得到那樣的回報”。
事實上,正如田北辰的經歷一般,對許多人而言,這些“富人思維”是毫無效用的。
不是自己不想改變,而是生活環境不允許。
就像許多“打雞血文”會用比爾·蓋茨的經歷鼓勵讀者,但很少會有人告訴大家他的父親,著名律師威廉·亨利·蓋茨(William Henry Gates)在兒子的事業上給予了他多大的支持。
《奇葩說》有一期,討論“高薪不喜歡的工作,和低薪喜歡的工作選擇哪一個”。
辯手李思恒對著哈佛高材生詹青云說出了一個扎心事實:
“你畢業之后,你低薪的起點,就是我高薪的極限。”
多數情況下,家庭環境等條件多多少少會影響一個人在學歷、工作上的追求。
對田北辰鄰居這類人而言,擺在面前的問題不是“缺少富人思維”,而是先天的“條件限制”。
有一個理論,叫做“知識的詛咒”:你了解一件事后,就無法理解別人對此一無所知。
自己打拼下百億家產,就無法想象為什么有人做不到;
自己出行飛機豪車,就不能理解有人支付不起十幾塊錢的公交車費;
自己生活自律、品味頗高,就無法相信有人甘心住在臟亂差的環境里……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里寫道:
“當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你要切記,這個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備你稟有的條件。”
各種各樣的“鄙視鏈”,說到底,不過是在用優越感,去否定你并不了解的人或事。
3
“不是每個人,都有你這樣的優越條件”
優越感,并不是一無是處。
它來源于人類自身的情感需要,勝利帶來的高姿態,幾乎是動物性本能。
合理的優越感,不僅有利于提升自信,利用得宜的話也有鞭策的妙用。
人人都道高處不勝寒,但我們依然會前赴后繼向高處奔跑。
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欣賞,來獲得一種所謂的“高自尊感”,以達到對自己的肯定,所以有些過于自卑的人,其實是需要“補充”優越感的。
但是,“優越感”許多時候,也是一個貶義詞。
它被和“虛榮心”、“高人一等”、“不知天高地厚”聯系起來,成為居高臨下刺痛別人的代名詞。
沒有人有資格,在樂此不疲地踐踏他人生活中,獲取扭曲的快感。
一位讀者曾向社長傾訴委屈:研究生宿舍里,四個人,只有她的本科學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
她自己倒沒怎么在意,偏偏有一位室友明里暗里用這件事攻擊她,自己無心計較,但也難免如鯁在喉。
總在比較中,尋求自己的“與眾不同”,為自己多擁有的那一點沾沾自喜;
或者用自己的經歷衡量他人的,給生活緊張的人貼上“不夠努力”的標簽,其實只會暴露你的低情商。
優越無罪,有罪的是無端炫耀和無下限的指責。
沒有經歷過同樣的人生,就沒有資格去定義某個群體。
一個人最大的善意,就是警惕自己的優越感。
給文章點個贊,不要用戴著鉆戒的手,對一個收到千紙鶴的女孩指指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