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會說魚與熊掌皆可得?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身邊有過不少朋友問怎樣投資?投資什么產品?以及什么平臺安全等問題,并且天天都在關注有關投資理財的新聞,身邊的同事離不開的話題也是投資理財,導致自己進入了一個誤區--誤以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財意識都提高了,現在回想起來挺可笑的。
讓我意識到自己進入了誤區的的一個事件是前段時間,參與到一個調研中,在這個調研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一直都被自己所處的環境所蒙蔽,投資理財根本沒有這么大眾化,根本就沒有那么普及。有相當一部分人連支付寶的余額寶是什么都不知道,直到那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一直被蒙蔽雙眼的是我自己,而不是別人!
所以目前的情況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理財的觀念,為什么要理財?他們根本不知道,因為在他們的腦海中,錢是靠努力賺回來的,而不是理財“理”出來的。而有部分人則認為理財就是賭博,是一種不勞而獲的表現。拜托,現在是21世紀,并不是爺爺奶奶那個年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年代(筆者沒有看不起的意思),也不是爸爸媽媽那個年代,需要背井離鄉才能賺到錢養家糊口。科技在變化,時代在變化,大哥大也變成7毫米薄的智能機了,如果我們不開始轉變思維,很快就像爺爺奶奶們不懂互聯網,不懂智能機一樣,與這個時代脫節了。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其實那是古時候由于交通部方便所致的(當然,這句話的本意主要不是講吃的)。但是現在就可“二者兼得”了。所以我們要敢于打破固定思維的束縛。
剛開始,我以為90后接受事物比較快,對投資理財有一定的觀念,但是后來我通過接觸10來個不同階層的90后,發現他們的理財觀念并沒有我想象中那么高,好吧,看來我又一次看走眼了。在與他們的談話中,他們表達的幾乎都是人為他們很年輕,想要賺到養活自己或家庭的錢也不是很困難,所以沒有理財意向,于是乎就沒有去了解投資理財。
對于他們這樣的想法,我表示有好有壞,好的一面是沒有一個人有“啃爹”的思想;壞的一方面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理財的觀念。至于很多人認為有能力賺錢,為什么要理財這個看法。筆者表示,賺錢和理財是不沖突的!在當今時代,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好比如是左腿,理財就是右腿,如果只用左腿的話,走得不快,并且有風險,風險來源于工作的不穩定,要是哪一天失業了就一點收入都沒有了。如果你只理財,不工作的話,早晚會坐食山空。所以我們要兩條腿一起走,既要工作,又要進行理財。
最近很流行一句話,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接下來讓大家感受一下什么叫傷害:
假如筆者每年能剩30000元,你也每年能剩30000元,筆者堅持工作+理財兩條腿走路,你堅持你的想法,只工作不理財,最后結果怎樣?接下來我們用數據說話。
你不投資理財,錢不可能放家里面,所以假設你放銀行做定投,按利息最高的3年定投,年化利率大概2.75%,因為后面2年是存不了3年定期,只能存2年和1年定期,年化利率分別是2.10%和1.50%。假設在這10年間,年化利率不變,于是10年后你能取出348558.02元。
目前各種理財的收益的收益都挺不錯,按照保守一點來計算的話,我們就設定為8個點。同樣的計算方式,10年后,我就可以取出469364.62元。120806元的傷害夠大了吧,但是遠遠不止這個數,因為在現實中隨著時間的增長,工資增加是必然的,所以可以投入的本金肯定會加大,本金越大,差距就越大了。
這是很常見的有理財觀念的人和沒有理財觀念的人對財產的處理方法,只不過是有理財觀念的人知道怎樣使自己的自己資金盤活起來,沒有理財觀念的人只會讓自己的辛苦錢躺著銀行慢慢死去。別人告訴他理財,他只會想到風險,擔心會虧。而還有一部分人想要理財卻不知道從何開始,至于這部分人,我的建議是邊投資邊學習,因為只有你開始投資了,才會嘗到投資的樂趣,才能有興趣去學習,當然,一開始你可以只投幾百塊,或更少,畢竟你一開始什么都不會。對于這部分人,可以了解一下“如意鋼镚”這個App,因其安全、操作簡單,很適合基金投資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