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讀過徐國能的《第九味》,文中的曾先生說:“辣甜咸苦是四主味,酸澀腥沖是四賓味,屬偏,還有一味是第九味。”究竟這第九味是什么?曾先生沒有給出答案,作者也沒有。后來我想,那第九味大概是每個不同人生的滋味。每個人對味道的偏好不同,一路走來嘗過的滋味不同,同一道菜在不同的人品嘗起來,那細微的差異大概就是這人間似有若無的第九味了。說不清,講不明,不知道在哪一瞬間,咸便成了苦,酸便成了澀。
吃應當是很講究的一門藝術,但生活中大多數時候實在是不怎么講究的。我對于吃的欲望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很容易的被滿足。比如饑腸轆轆的清晨捧著一個煎餅果子,午后一杯濃香的拿鐵。夏日晚間的路邊攤,燒烤加啤酒,整條街都是燒烤的香味。到了冬天呢,沒有什么事情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甚至熬夜學習的時候一桶泡面都能讓我心滿意足。還是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對吃更講究一些,餃子必不可少,吃餃子是真的能讓人產生幸福感的一件事,它時常讓我覺得家人就在身邊陪伴。因為在家里,只要包餃子一定是全家出動,爸爸搟皮,我和媽媽包。小時候最喜歡爸媽夸我包的餃子好看,越是得到贊美,我包的越起勁兒,心里滿滿的成就感,吃的時候也就更香。于是吃餃子慢慢成為了我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儀式感,它能讓我感受平凡的溫暖與快樂。立夏、夏至吃餃子,立冬、冬至吃餃子,具體也不知道哪一個節氣吃餃子是對的,傻傻分不清楚,那就都一起吃好啦。
與西餐的炸雞、漢堡這類大批量生產的半成品食材不同,我們做菜一定是自己精心挑選的食材,再依照平日自己和家人的口味細心調制。記得不知在哪里看到一篇文章評論“中國菜為何不能像西餐那樣大批量地走向世界?”文中說中國菜的菜譜大多沒有被量化,大多都是食材適量,鹽少許,這類的說辭,所以不了解中國菜的人做中國菜即使按照菜譜做出來也還是沒有正宗的中國味道。這樣說也不無道理,但我覺得這也正是做菜的樂趣所在。按照菜譜機械地放入食材和調料稍顯乏味。不如做飯的人自己琢磨,按照自己的心情和喜好愉快地和這些鮮亮的食材、調料相處,做出來的菜才更有味道。那是包含了有些期許的,溫暖的,愛的味道。
當你想要靜下心來時,其實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恰好做飯就是其中一個。人人都說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如果愛辜負了你,那就用美食來補償吧。無論有什么煩心事兒,只要一走進廚房,我就感到精力滿滿。看到買好的新鮮食材,腦中已經將怎么清洗、制做,出鍋這全過程想了一遍。我要開動啦,不由自主地嘴角漾起微笑。
但是說起做飯的歷史來,還是少的寥寥無幾。去年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吃飯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難題。食堂的飯吃久了會膩,外賣食品安全沒有保障,價格偏高。后來決定自己動手。從開始最簡單的西紅柿炒雞蛋,炒土豆絲,素炒西蘭花這些普通的家常菜做起,漸漸的摸出了一些門路。開始嘗試可樂雞翅、糖醋排骨、干炸里脊、糖醋里脊、燒茄子這類略微復雜的菜式。在下廚房這個APP強大的教學功能的指導下,出師順利,做得還都有模有樣。于是更加大膽起來,自己摸索著創造一些菜式。奇奇怪怪,比如西葫蘆炒雞蛋,娃娃菜炒雞蛋,茄丁醬肉炸醬面等等。一年的時間很快從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中溜走。因為準備考研時間緊任務重,做飯的機會越來越少。最近因為要照顧媽媽,變著花樣兒地摸索著做菜,多是偏清淡高蛋白的湯食。下面介紹最近兩天新做的一道菜。(自己起的名字)
白菜豆腐鯽魚湯
周六早晨從菜市場買回來的最后一條新鮮的小鯽魚。配菜是鮮豆腐和娃娃菜。以前親眼看到被殺死的魚拿回家之后在水盆里還不停地抖動著身體。我都會躲到一邊,擔心魚會不會突然從鍋里面蹦出來。媽媽說魚已經死了,神經還在動,沒事兒。這次我自己戰戰兢兢把鯽魚從塑料袋里拿出來,放進水盆,壓抑著內心的恐懼,開始清洗。魚身上滑滑的,觸到它的那一刻,手指麻酥酥的,嚇得我趕忙拿出手來,最后,這個清洗的工作還是由媽媽來完成的。
還有一個細微但卻不可忽略的步驟就是在魚身上劃上兩刀,讓它更好的入味兒。看似簡單的動作,一上手就慌了神。左手揪住魚尾巴,右手用刀劃。魚尾太滑,刀刃上沒有著力點,反復試了幾次,終于找好角度,一刀劃上去。接下來在鍋中倒入少許玉米油,油熱之后放入切好的蔥段、姜片、蒜,花椒、大料等調料。翻炒出香味,加入冷水,放入洗凈的魚。加入鹽、料酒、生抽,大火煮沸水,轉小火慢燉。二十分鐘后加入豆腐、白菜、香菜,十五分鐘后,美味的白菜豆腐鯽魚湯就完成啦。
其實生活中有些事情和做飯一樣,看似很講究的一件事情,在忙碌的生活里顯得如此平凡但卻不可或缺。我們不能像頂級廚師那樣將食物做成藝術品,但能夠果腹并在不經意的瞬間感到滿足,使之自然而然成為生活中的調味品。不用按照菜譜生搬硬套,想要做什么全憑自己的喜好,反倒多了幾分自由創新的樂趣。做出一道美味的菜品,看似簡單,但是不動手去做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里。只有親自動起手來才能更深刻地感受事物本身,多少有些像陸游詩里寫到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意味。
“不食人間煙火”聽起來多少有些孤高清冷的美感,但我卻更愿做一個圍著花圍裙,繞著灶臺忙碌的“小廚娘”,近距離體會這人間煙火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