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21世紀的新新人類,相信大家都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網絡。每天我們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參與各種網絡活動,比如聽音樂、買東西、看視頻、逛論壇、貼吧,玩QQ、微信等等,虛擬的網絡越來越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系。我自己就很喜歡在手機上逛一些比較感興趣的貼吧,時間久了,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在每一個帖子下面,總有一些不那么和諧的聲音,攙雜著無端的侮辱和謾罵讓人生厭。也許大家會覺得這好像沒有什么大的影響,但是我自己卻是細思恐及。
?相信大家都尚還記得,2012年7月6日上映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搜索”。在劇中高圓圓飾演的一位年輕白領葉藍秋因為自己被確診了癌癥,茫然無措,因此在公交車上沒有給一位老大爺讓座,甚至有一些不當的言語。而這段視頻被上傳到網絡上之后,馬上引起軒然大波。憤怒的網友們瘋狂的人肉搜索,將她的全部個人信息在網絡上曝光,并進行圍攻式的謾罵、侮辱?!百v、去死”這些不堪的字眼全部堆積到這個年輕女孩身上,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也總是被指指點點。這些惡意讓她喘不過氣來,以至于在生命的最后幾個月里她以那樣一種見不得光的方式生活著,最終一個人靜靜的死去。
?當時看過這部電影之后,我的內心產生了極大的觸動,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網絡無處不在的那種恐怖以及言語對人的傷害究竟有多么的大。多么大的惡意才能讓那么多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那樣喪心病狂的攻擊一個如此年輕的女孩兒呢?好像也沒有多大,是吧,不讓座而已,也許是沒有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但是尚且不說她背后本身便存在自己的理由,就算沒有,她就真的那么罪大惡極以至于在攻擊謾罵中結束生命嗎?
這些網友將葉藍秋事件當成一次網絡狂歡的盛宴,樂此不疲的將自己的情緒酣暢淋漓的釋放出來。被輿論裹挾著失去自己的理智,而淪為失控的野獸。
大家可能會想,電影嘛,本來就存在一定的藝術加工成分。那么我們就來看看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故事好了。
?2015年4月21日,被票選為2014宅男女神、曾上過《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的臺灣藝人、楊又穎(Cindy),疑因吸入過量氦氣而自殺。在遺書里,楊又穎難掩委屈,稱自己受到網絡暴力惡意攻擊,不堪其擾。
楊又穎的哥哥接受采訪時表示,妹妹自殺和感情無關,純粹是受不了工作壓力及網絡霸凌,尤其是臉書“靠北部落客”的網絡暴民言語攻擊。他透露,一段時間以來,楊又穎因在人際關系方面受挫,回家偶爾會有情緒激烈的反應,確實有精神不太穩定的狀況出現,生前約有4至5個月的時間求助精神科醫生。
在“靠北部落客”中,短短70天內有65篇抨擊“心地楊”(與Cindy楊諧音)的文章,最頻繁是在去年12月初,2天內就有10篇謾罵文章,多是指其惡心、做作、搶人男友等,這些人身攻擊的內容讓楊又穎身心俱疲。與其相熟的網友表示,楊又穎曾多次在私信中透露輕生念頭,有可能就是因為遭到這些“靠北文”的霸凌。網友還發出楊又穎留言的截圖:“亂靠北,出人命,也可能會付出代價。”楊又穎的朋友也透露,遺書內確實有提到“靠北部落客”。
在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楊又穎是一個年輕亮麗的女孩,而那張四口之家的家庭照更是透露出滿滿的幸福,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孩卻在網絡語言暴力的攻擊下失去了自己鮮活的生命。不難想象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失去摯愛的小女兒該是多么的悲痛。
?當然明星本就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身份,有人崇拜有人厭惡。那么下面的普通人的事例可能更加能讓我們感同身受。
?在我國臺灣地區有個動保園,相當于動物收容所,園長是個年僅32歲的姑娘。因為收留流浪貓、狗太多,動保園無法承受,就每對12天無人領養的,病重、年邁的狗狗進行安樂死。這件事報道后,社會輿論給了這個姑娘巨大的壓力,一些動物保護人士和網民把這個姑娘比為“劊子手”、“女屠夫”,進行各種語言的攻擊、謾罵和恐嚇,最后她不堪重負,選擇服用給狗安樂死的藥自殺了。姑娘留下遺言:“生命并沒有不同.....我也會因為狗狗安樂死的藥物而死去....”。
?我們暫且不討論動保園有無權力給這些流浪貓狗進行安樂死這個爭議話題,我們先說說這個園長自殺這個事。我們老說人言可畏,這個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特別是在網絡盛行的今天,人肉搜索、網絡攻擊,語言暴力隨著網絡的傳播殺傷性巨大。此事件中,把處置流浪狗是個社會問題,壓力集中在一個年輕的女孩身上,后果十分令人十分沉重。
?這樣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從大明星到普通的女孩,網絡語言暴力這把利刃不知道傷害了多少個本是無辜的人,給她們帶來難以磨滅的災難。這不是遠在天邊的恐嚇,而是當有一天你看到你所有的朋友圈、所有發的帖子下都是一群瘋狗在嘶吼、怒罵時,你會不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我們確實應該靜下心來去思考一下:網絡怎么了?網民怎么了?
?網絡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便利,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與此同時它也滋生出了很多的問題。而網絡語言暴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且急需要解決的一個。
?網絡是自由的,因為它的匿名性,我們可以在此暢所欲言而不受身份、階層的限制,這使得網絡一度被社會認為是民意的集聚地,是一個發展民主的絕佳平臺。但是同樣,因為它的匿名性,給了人們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他們不再像生活中那樣考慮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會對他人對自己造成不良的影響。這給了那些心有憤懣,意難平的人一個絕佳的場所。在這里他們披著一件自詡為正義的披風,用著丑惡的衛道士的嘴臉,肆意的抨擊,享受著這種扭曲的快感,隱匿在一個個電腦屏幕后滿心的竊喜?,F實生活中的那些不順心、自己的失落感,似乎通過網上的高高在上得到了滿足。這種用他人的痛苦換來自己解脫的心理只能用變態和瘋狂來形容;
?而另外一些人,他們也許不是心懷惡意,但是卻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迷失自己,喪失了判斷力。只能被網絡輿論的洪流裹挾,跟隨著主流的意見發聲。就像當時大家都說“藥家鑫的臉都是殺人犯的臉”時,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冷靜分析。當僅僅是看到一個新聞,這些喪失思考力的人就會不經核實和思索就主觀的去發表評論,當“鍵盤俠”,“標題黨”,而且經常會特別極端,把一個點無限地放大,到最后就會上升到謾罵和人身攻擊的程度。一些網站,體育版面的評論永遠是詹姆斯和科比的幫派混戰,社會新聞版面最后經常能夠上升到地域歧視問題,人們經常會因為觀點和態度的不一致而發生極端的撕扯和攻擊,最終導致可怕的傷害。
在面對這個復雜而又自由的網絡社會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理性的去看待每一個人,每一個事。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給別人造成傷害甚至因此丟失性命。
?當然,也有一些積極正面的例子:2015年7月8日,從曾經的“袁姍姍滾出娛樂圈”到現在的馬甲線女神,袁姍姍受邀登上全球最大演講平臺,分享自己的勵志經歷和切身感悟。從全民被黑,到馬甲線女神,袁姍姍在罵聲中爬起來,首度回應網絡暴力,與公眾一起探討“網絡暴力”的危害性!“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樣,主動從逆境中走出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關心的事做,需要我們關心的人去愛……” 整個演講中,袁姍姍不卑不亢,態度平和又自信,金句頻出,引得觀眾爆發七次掌聲。
?作為網絡語言暴力的承受者,她以一種更加堅強理性的姿態面對眾人,不因他人的過錯去懲罰自己,而是堅定的用盡辦法走出逆境,重獲新生。這樣的魄力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這樣的心力和幸運,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多一些思考和理性,少一些盲從和沖動。因為,誰都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會是下一個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