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不僅我自己,而且我還發現周圍越來越多的人其實都處在一種焦慮中。雖然每個人表現方式不同,或直接寫上臉上茫然著急,或掛在嘴邊唉聲嘆氣,或埋在心里重如大山,或藏在笑里口是心非,每個人一邊焦慮著一邊讓自己繼續像個陀螺,不停旋轉著,因為我們都知道陀螺只有旋轉著才能站立,而一旦停下來就會左搖右晃直至崩塌。
這也許是這個時代的通病吧。太多雞湯,如果不吸收,反而有毒;太多大神,如果不能改變自己,依然焦慮。那么如何才能不焦慮?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你認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點贊數第一的回答是:自律。
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跑步、列計劃、早起、讀書、獨處、感恩……自律真的能改變人生》,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作者是個三十多歲的安逸的卻又有些不甘的中年婦女,她通過一系列自律“體會到自己所擁有的生長能力,體會到堅持和積累的重要”,她說很多事情努力也不見得有好結果,但還是堅信厚積薄發的道理。
自律一定能帶來改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此之前有兩個問題需要問問自己:
1、自律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那究竟怎樣的自己才是更好的自己?這個目標應該具體明確、可衡量、可達成、與實際相關、有時限性。如果不愿深度思考,那只能說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2、人的精力有限,事實證明一次一個目標才能讓自律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如果你有太多想自律的計劃,建議學會克制和放棄,先找到多米諾骨牌能量推動的第一張,如果一定要同時并行,也要有主習慣。
想好這些問題后,是否就可以開始邁向自律了呢?不,當你開始嘗試自律時,就會發現真正的考驗才開始。太多這樣的例子了,說好不熬夜結果一刷手機就過了十二點,說要運動但仍舊癱在沙發上零食一口接一口,說要早起鬧鐘按了兩遍繼續呼呼大睡……很多人說,一開始想要靠自律讓自己變得更好,但堅持的過程簡直是自虐,跟自己撕扯,和生活較勁。
回想去年我嘗試100天運動時,何嘗不是這樣?尤其是最初的三周不僅沒瘦,還妥妥地胖了兩斤后,我幾乎要崩潰了。但我在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沒有錯后,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繼續,這個過程中keep的打卡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它讓我在那100天中形成了運動的“習慣”。是的,當一件事情成為習慣后,就根本不需要堅持,就像呼吸、刷牙、吃飯等等,而當積累了越來越多優秀的習慣時,人生才必然會發生質的改變。
我今天要說的這個主人公自帶光環,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是暢銷書作者,是臺灣時尚電音教父,是演講賽全國總冠軍,毫無疑問,他是人生贏家。他曾經每天五點半起床學習、晨跑半個小時、晚上加班兩小時……你們以為這是個勵志的故事,但其實不然,沒多久他就堅持不下去了,長期的體力和腦力消耗,他的工作狀態越來越差,反應慢、注意力不集中、焦頭爛額、惡性循環。他的父親問他:你每天究竟在忙什么?
他開始停下來,用所學的心理學對照自己的行動,發現僅靠一廂情愿的勤奮和所謂的意志力,不僅過程很痛苦,而且根本無法長期堅持。他用心理學理論去研究自己的行動清單,分析背后的心理動機,總結行動過程的規律和方法,再在實踐中不斷修正,最終摸索出一套更為有效輕松的方法——將行動培養成習慣。漸漸地,他不再被計劃束縛,而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與成就,他說:當你掌握了行動背后的規律和方法時,你就能清楚地知道,如何一步步實現目標。
他的名字叫劉軒,他的父親叫劉墉。
今天開始,我和各位好友將一起開啟打卡,我喜歡這個口號“自律每一天”,我的目標是每天起床后的第一個小時用于冥想和學習,而我的第一階段學習目標就是和大家一起分享劉軒的課程精華,從七個有效的心理習慣入手——主動進步、斷舍離、防止懶惰、增強意志力、高度專注、自我驅動、規劃目標……這也許不是具體的某個行為習慣,但如果培養了心理習慣,才能真正影響我們的行動,讓自己嘗試從根本上反轉自己的生活狀態乃至人生狀態。
這個課程總共有30節視頻課,一起學習積極心理課,重新發現自己,活出想要的未來。我期待自己的學習,也希望你們期待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