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0月23日,我進行無土栽培蒜苗,曾經也種植過,但沒有仔細觀察過。我在一個小蓋子里種下了13個蒜瓣,澆上水,無土栽培,靜等蒜苗長大長高。幾天后,我觀察發現,蒜苗開始長根須了,未發芽之前先長根須。
? ? ? ? 由于身體原因,請假在家治病兩天,到10月29日來校時,發現盛蒜瓣的蓋子里已經干巴巴的,沒有一滴水,而蒜苗已經長高了。迅速給蒜苗澆上水,之后拿出尺子測量蒜苗的高度。高的有6cm、8cm、9cm,矮的也有2.5cm、3cm、3.5cm等,還有幾個沒有發芽的。再仔細觀察,9cm高的蒜苗,根須也近3cm長,而且很密;其它的不同程度都有濃密的根須。而沒有發芽的幾個蒜瓣,有的也開始長根須了,當然還有那么一兩個沒有根須的。也許時候還沒有到吧,要不然也該生長才對!
? ? ? ? 11月2日下午,我發現蒜苗長得更高了:最高的有13cm,矮的也開始長出0.5cm、1.5cm的芽,這次我發現還有1個蒜瓣沒有發芽,準確一點是沒有伸出嫩芽,還沒有沖破蒜皮的束縛,當然也長著較長的根須。蒜苗的不同高度,參差不齊,也讓我想到了人生,想到了教育,想到了孩子們。雖說高低不齊,但給辦公室平添了不少綠意,看到生命拔節的景象,真的心里很舒暢!盡管那一個蒜瓣還沒有沖破“牢籠”的束縛,但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它也會努力生長,奮起直追的!蒜苗從生根發芽到長高長大,需要的時間不盡相同,而且是很不一樣,這不正是我們的孩子們嗎?
? ? ? ?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區別對待孩子們,要實現個體教育,差異教育,我的感觸真的很深,我們真的很應該耐心對待每一個孩子!蒜苗經過10天的生長,有超過13cm的,當然還有沒有長出嫩芽的,這雖是10多厘米的差距,但對一株蒜苗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大的高度之差了!蒜苗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活生生的個人!
? ? ? ? 教育能做的,就是陪伴孩子等待那一刻的豁然開朗。美國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在81歲時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她在領獎臺上說:“我是朵秋天里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開放。”----每一朵花都有自己開放的季節,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亦有快有慢,快或慢沒有優劣之別,只是節奏不同。蒜苗在沒有發芽之前,就開始長根部,還有很多植物都是這樣的:如非洲草原的“尖茅草”、如“毛竹”他們的根部都是直達地下幾十米的深度,沒有他們前期的向下生長,何來以后的“草地之王”的美譽?何來筆直挺拔、高聳入云?蒜苗生長也有先后,而且無論是發芽時間還是生長高度都存在著巨大差別,作為我們一個個活生生的社會人來說,存在差別是毋庸置疑的!
? ? ? ? 我們班級的孩子們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特別是當孩子們中間出現我們所謂的“差生”、“問題生”時,我們能否給孩子們足夠的成長時間?也許他們也像植物生長一樣,正在長根部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花期,我們無法統一而論!我們不能急于求成,大家都知道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需要等待,教育需要耐心,那么我們為何又偏偏要求那些所謂的差生,讓他們跟優等生看齊呢?
? ? ? ? 作為老師,我們也應該了解孩子,有時候我們可能看不見孩子們的成長細節,細心觀察,靜候花開,靜聽孩子成長拔節的聲音!相信種子,相信時間,尊重與信任孩子們!終有一天,孩子們都可能成長為自己領域里的“參天大樹”!我們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