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明月幾時有》
想起魏德圣先生的《奧德克巴萊》,印象最深刻的一個鏡頭居然族長慢慢攢火藥,因為很幽默;蔣廷黻先生提過面對近代史,不要有“潑婦”心態,被欺辱過,沒必要成天哭訴喊冤。如何面對一段歷史,態度太重要了。
看電影,首先驚艷的地方,是不給角色配字幕簡介。太多同題材電影,電影著重一個任務,一群人挨個出場,氣宇軒昂的配樂,還專門定格簡介。故事太單薄,不自信,也對觀眾沒信心,只差給觀眾發英雄事跡簡介了。
方姑算大家閨秀,冷靜,性格極為冷靜。冷靜的人知深淺,她一開始就清楚自己的選擇要面臨什么。
不是說“此頭須向國門懸”那種悲壯不好,也不是說郭靖那種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就不接地氣,而是英雄有很多種。方姑這一種,是大義,不一定要想花木蘭一樣英勇,就簡單的相信人人可及。如果每個人都期待著英雄,就只有時運了,時運靠不住的,像躲避夜夜抓花姑娘的禽獸一樣;每個人都可以當英雄,只是選擇。
電影很冷靜、精致,還有點文藝。但大氣、悲壯,還很接地氣。
是一個時代,一個我們沒辦法歌頌的時代,但那個時代卻充滿了可以歌頌的人物跟氣質。夜行四十公里的送信小兵,這是希波戰爭的菲迪皮茨。
為保戰斗力,放棄救母,大義。
兩權相害取其輕,不難;可兩權兩害,輕是針對自己,重是捍衛他人的;輕是放棄,重是保護;輕是有機會,重是不周全。這道取舍題,選擇自然是史詩級別的,它屬于人類最美好的品質,它是這個民族純粹的驕傲。
一度熱淚盈眶,不是那種熱血,也不是大悲,它像是娓娓道來,卻又讓人肅然起敬。
一個喜歡矛盾的文學女青年,并非是為了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一切,但她家人、愛人、親人,憐憫之心,又智勇過人,大義,實在是感人。
這電影太好了,不敢評價,一點感觸,明月幾時有,“把酒問前天”是悲壯的,咱們現在可以“把酒話桑麻”的時代了,是如何到達的,不要辜負前人了。
一部沒必要打分的電影。
( 導演很頑皮,有一個特寫鏡頭,把霍建華拍成尊龍了,第一次發現霍建華長的像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