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斷金剛》讀書會第七期總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金剛經》的由來 第17-26頁
【我們即將展開一段重要的旅程,進入一個完全嶄新的領域;我們將探討一些前所未聞的方法,來管理你的事業和生活。
我想,在開始說明之前,對這份智能起源的時間與地點有些基本認識,會對讀者有些幫助。
從經典本身開始
讓我們先從《金剛經》這部經典本身開始。時間發生在2000多年以前,地點在古老的印度。有一位富有的悉達多王子擄獲了全國人民的心,他在奢華富裕的宮廷中長大。但是在目睹人民受苦,了解任何人遲早都會失去他們所愛的親人與一切所有的必然性之后,他毅然地拋棄了奢華的生活,獨自開始找尋眾生受苦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他找到了受苦的根本原因,并且開始教導人們離苦得樂的方法。許多人離家跟隨他,出家成為比丘,愿意從此過著樸質的生活,不再拘于身外物,思考也因少了人事的煩惱而變得清澈。】
講解1:
佛陀出身高貴,是能夠繼承王位的太子。
雖然太子的貴族生活優裕而舒適的,但是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脫的志愿與悲心。終于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宮門,出家修道。
【 多年以后,有位弟子記述《金剛經》首次宣講的緣由。他稱呼佛陀為“世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①
“如是我聞。一時……”是經文常用的起始句,因為多數經典都是佛陀滅度之后許久才做集結。當時的人們善于當場記誦師父所做的開示。
“一時”這兩個字意涵豐富。首先它指的是古印度的樸實人們所擁有的高度智力:他們能夠在聽聞佛法的同時,記誦并且了解其深意。其次它也指出《金剛經》說法只有一次的事實,說明經中所含的萬物運行法則,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智慧】
講解2:
前兩句文字是金剛經的開篇之詞,
【 邱尼喇嘛解說經文時,也對經典的緣由做了說明。底下引文中引號內的字代表《金剛經》中原有經文:
這些字代表著佛陀說法的時空;經文敘述者即為以文字記載本經者。他首先說明底下的經文是“如是我聞”。“一時”,意思是某個時候;“佛在舍衛國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也就是在一起。
那時候在印度有六大城邦,包括這里所提的“舍衛國”。這地方是波斯匿王的領土,風景秀麗的“樹給孤獨園”就是位于這個國度內一座極精致的花園。
有一次,在世尊成道的幾年后,有一位名為給孤獨的長者下定決心要建造一座宏偉雄觀的寺廟,以供佛陀及其弟子常住。為了這個目的,他找上祈陀太子,用足以鋪滿整座花園的數千枚金幣向他購買花園。
祈陀太子也把原本作為該地產管理人宿舍的一片土地獻給了世尊。給孤獨長者通過舍利弗的能力,指導人天兩界的工匠把該片土地建造成一座無與倫比的花園。
當這座花園完工時,世尊了解祈陀太子的心意,便將園中主要寺廟以其名命名之。而另一位主角給孤獨長者其實是位圣者,刻意選擇自己的出生以護持佛陀。他能透視水中或土里的寶石與金屬礦物,隨心所欲地運用這些天然資源。 】
講解3:
佛陀在49年的傳法過程中,有近25年是居住在給孤獨園
【《金剛經》的起頭字句有其深意。佛陀當時正準備做開示;聽經的群眾是一群類似于基督門徒、決心要離家全心學道的僧侶。然而,之所以有此機緣親聞佛陀法音,都靠這些有錢有勢的護法挺身護持。】
講解4:在當時,很多貴族都跟隨佛陀學習,并且資助佛陀弘法。
【優雅王子的智能
古印度的君主制度是該區域政治經濟生活的主要推動力量。說他們是現代西方社會的翻版一點也不為過。今天當我們一談及佛陀和佛教思想時,浮上心頭的印象往往是(如果恰巧看到的是一尊中國佛像)一個相貌奇特、頭頂上長著肉髻、臉上掛著微笑、挺著個大肚皮的東方人。
其實我們心里想到的,應該是一位挺拔而優雅的王子,從其智能、自信與慈悲中發出言語,讓人們得以在生命中受用,讓生命從此有了意義。
對于跟隨他的弟子,也不要認為他們只是坐在地上盤著腿、念著經的光頭托缽僧。
在古代有些法師也許還是皇室成員,個個有著治理國家與管理經濟的才干呢。 】
講解5:
【 佛教一向教導,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出家成為僧侶,因為出離世間,才能夠學習如何服務眾生。然而,我們必須服務眾生,而為了服務眾生,我們必須置身滾滾紅塵之中。】
講解6:
【在我任職于安鼎國際鉆石公司期間,幾個頂尖的商界人士顯露出非凡深刻的內在精神生活,令我深受感動,特別是來自印度孟買的鉆石交易商狄魯·沙(DhiruShah)。
如果你在紐約的肯尼迪機場瞥見沙先生步下飛機,你對他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一個身材矮小、膚色黝黑的男人,戴著眼鏡,頭發稀疏,臉上掛著靦腆的笑容。
他穿過擁擠的人群,領取一只破舊的小行李箱之后,搭乘出租車前往曼哈頓的一家普通旅館。在他下榻的旅館之中,他吃幾片妻子凱琪親手烘焙、深情地安置于袋中的面包,作為他的晚餐。
沙先生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鉆石采購商之一,每天為安鼎國際鉆石公司收購數千顆鉆石。而他也是我所見過心靈最深邃的人之一。數年來,他悄悄地向我透露了他豐富的內心生活世界。 】
講解7:
【歌劇院
沙先生是一個耆那教徒(Jain)。耆那教(Jainism)是印度的一種古老信仰,在2000多年以前,與佛教在同一個時期誕生。我們曾經在靜謐的傍晚,一起坐在沙先生住所附近寺院的沁涼地板之上。
那寺院是一座造型簡單,但結構精美的石造建筑;它在孟買的擾攘喧囂之中,尋找了一個僻靜的角落安身立命。在幽暗涼爽的內部圣堂之中,耆那教教士在神壇前靜靜地移動著;在神面前點燃的小小紅色油燈,照亮了他們的臉龐。
身著輕軟絲質服飾的婦女默默無聲地進入寺院,帶著敬畏之心碰觸地面,然后靜靜地坐著祈禱。當孩子們經過一尊尊的塑像之時,他們輕聲耳語,仰望著1000尊圣者的塑像。商人在通往寺院的階梯之處放下公文包,脫下鞋子,懷著虔敬之心抵達寺院大門,步入寺院,然后坐下,靜靜地和摩訶毗羅②交流。
在寺院之中,你可以心神貫注地坐著;在那里,你可以完全忘了時間,忘了今夕何夕,忘了何時該起身回家,忘了當天上千筆的交易,忘了“歌劇院”(Opera House)。
“歌劇院”代表印度的鉆石業界;大約有50人在泥磚造的家中,以及耗資數百萬美元的辦公室大樓之中,辛勤地切割琢磨占全世界大多數的鉆石,以供應美國、歐洲、中東,以及日本的客戶。
事實上,“歌劇院”只是兩幢破舊不堪、瀕臨倒塌的老舊建筑,其中一幢有16層,另一幢有25層;之所以把它們命名為“歌劇院”,靈感來自于它們所在位置的附近,也就是孟買市中心,有一座老舊斑駁的歌劇院
要造訪這兩幢建筑,還得花一番工夫,通常你得駕著一輛老爺車,駛入人山人海的停車場;一大群新進的鉆石交易人員互相大聲地討價還價,手中揮舞著只裝了幾顆小鉆石的破舊紙袋。出價的人面對彼此,用代表最高成交價格的手勢比劃著。你必須突破人潮,把車駛入停車位。
停車還算小事一樁。接下來,你得奮力穿過人陣,搭上今天惟一能夠搭載乘客的一部舊電梯。(人生總是有各種不同的選擇;你可以選擇搭乘電梯,甘冒電力突然中斷,被困電梯數小時的風險,或是在孟買的悶熱和濕氣之下,爬上20層樓梯,爬到你要到的樓層時,嶄新的襯衫已被汗水浸濕了。)然后,你得打開古色古香的印度大鎖,通過電子探測器以及精密的聲音感應器的探測,才得以登堂入室。
鉆石的旅程
在這里,原本破敗不堪的面貌完全改觀。在較大的辦公室中,地板鋪了大理石,墻上鋪了大理石,浴室里全是大理石,還有從比利時的分公司運送回來,擺放在大理石臺座上巧奪天工的雕刻名作。馬桶上的裝置似乎是鍍金的,而馬桶本身則是一個奇妙的組合,它保留了西式馬桶座,并在馬桶座旁邊多做了一對瓷制的翅膀,如此一來,人們可以隨著自己的喜好,攀上馬桶座,用印度舊有的方式蹲伏其上如廁。
在由內反鎖的門后面,是一間間安靜、有空調設備的房間。在每一個房間之中,坐著一長排一長排年輕的印度小姐;她們穿著流傳了數千年的印度婦女傳統服飾——紗麗服。她們靜靜地坐在發出柔和熒光、具有特定波長的燈光之下;在她們每一個人面前,放著一堆大約價值10萬美元的鉆石。】
講解8:
【 那一雙雙從紗麗服伸出的手上,握著尖端精密細致的鑷子,從那一堆鉆石中夾起一顆,放在用另一只手緊貼著她們眼睛的珠寶高倍放大鏡之前,然后輕拋鉆石,以優美的弧度越過一疊白色便條紙簿,落在5種不同的鉆石小堆之中。這5種不同的鉆石堆,代表了不同的鉆石等級與價格。
鑷子觸碰紙張刮擦聲,以及鉆石分級落入小堆的啪答聲,是房間中惟一的聲響。在世界各地的鉆石分級室中,無論它是在紐約、比利時、俄羅斯、非洲、以色列、澳洲、香港或巴西,這景象都一再重復上演。 】
講解9:
【有一次,我們離開市中心,前往鄉間去實地了解鉆石是如何被切割琢磨的。大量的鉆石在鄉下人的家中進行切割琢磨,其過程由一大家子的成員共同協力完成。每天,未經切割琢磨的鉆石圓粒,通過由隨身攜帶小背包的信差所組成的綿密網絡,用搭乘火車、公車,騎自行車,或徒步的方式,從孟買輸送至鄉間。每天,完成切割琢磨的鉆石也以相同的方式,從鄉間返抵孟買某處的鉆石揀選分級室,然后被放置在一個金屬盒中,在寶力克保全公司快遞的層層護衛之下,搭乘當天夜航班機前往紐約。
在孟買北方,位于古吉拉特省(Gujarat State)境內的納夫撒利(Navsari)是一個典型的鉆石切割城鎮,擁有最密集的鉆石工廠。在印度,鉆石切割這個行業,算是幾個比較穩定的工作之一,因此工人從印度的各個角落蜂擁至拿撒里,希望能夠謀得一份差事。這些工人簽下6個月的工作契約,而且通常訂在重要的宗教假期之前結束,然后他們領取假期津貼,于第二天出城,趕回千里之外的家,探望妻兒數個星期,把工作賺來的薪資投資鄰人的農作。之后,他們背起一個小小的行囊,返回工廠再進行為期6個月的工作。
與世界其它地方不同,在拿撒里選購鉆石別有一番風情。你不妨想象一下,在這個印度小城中央,塵土飛揚的村道上滿是人潮,足足綿延了一兩英里。人潮之中的每一個人高聲叫喊著,手里抓著一個小小的紙包;紙包內,裝著一兩個僅僅比放在文章句末的句點稍稍大一點的鉆石。那些鉆石的外層仍然帶著切割琢磨時所使用的油脂,呈現單調的灰色;由于在太陽下,無法辨別它究竟是一顆價格高昂的純白鉆,還是一文不值的黃鉆,因此只有對鉆石一無所知的人,或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印度鉆石交易商才會掏腰包購買。
車輛從村道的兩端試圖通過擁擠的人群,喇叭聲大作。毒辣的太陽直射你的頭頂。你的襯衫覆滿了細細的塵土,混合了汗水之后,轉為褐色的泥糊。街童在人群中爬來爬去,就是說,他們是在交易商的兩腿之間爬行,希望能夠尋獲不小心掉落地面的碎鉆,有如雞上下來回搜尋谷物一般。 】
講解10:
我們日常認為的鉆石都是被安放在富麗堂皇的柜臺之上,如何看待他們出身于原始的鄉村工廠甚至家庭作坊之中?
【攀越內在的圣山
在印度的鉆石王國之中,最偏遠的邊陲之地接近一個名叫夫那加爾(Bhavnagar)的地方,緊鄰著西部海岸以及阿拉伯海;此處也是拉賈斯坦(Rajasthan)沙漠,以及綠寶石交易商活躍的粉紅沙巖城市齋浦爾(Jaipur)的起始之地。沙先生曾經帶著我一起乘坐一架搖搖晃晃的飛機抵達此地,然后再駕車前往耆那教教徒心中最神圣的圣地——巴利塔那圣山(Palitana)。
我們在最后一座鉆石工廠前停了下來;從外觀看來,那工廠只不過是坐落于沙漠邊緣的一幢住宅。在我們喝著氣味濃郁的印度香料茶的時候,孩子們和婦女們從磚墻后面,從頭紗后面偷偷地窺視從此地經過的第一個白種人,著實讓他們咯咯發笑或瞠目結舌了好一陣子。我們離開那座工廠的時候,仿佛也把世俗生活遺留在身后,而去尋覓我們的內在生活了。
我們在位于山腳下的一間設備普通的旅館下榻過夜。這旅館是鉆石工廠的工作人員建造的,專供朝圣使用。
拂曉之前,沙先生靜悄悄地帶著我前往一個特別的庭院:這里就是通往圣山路徑的起點。在庭院的石墻上,雕刻著2500年來的祈禱文;我們把腳上的鞋子脫下,留在此地。為了表示對圣地的敬畏,我們必須赤腳走上山。
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我們和數千名的朝圣者一起行走;周圍的空氣沁人心脾,腳下被磨得凹陷的石子述說著許許多多世紀以來,每天早晨,數百萬雙腳掌就是這樣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路徑攀上圣山。攀爬耗時數小時,然而,我們被這腳下巖石般鼓舞人心的心念和祈禱文環繞著,絲毫不覺時間之漫長。
終于,我們抵達了山巔,進入一個由石頭雕就的寺廟、圣堂以及神壇組成的網絡之中;置身其中,感覺比外面漆黑的夜色還更加幽暗。我們盲目地摸索前進,直到我們感覺對了,便隨遇而安地席地而坐,在涼爽的石地上冥想禪修。
此時,沒有一絲光亮,但幾近無聲的吟唱聲暗暗浮動著。你感覺自己被數千人的呼吸和心跳環繞著,你也感覺到了數千人的殷殷期待。】
講解11:
講解12:
注:本文稿PPT來源于廣州姚林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