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范斯沃斯和梅瑪而言,另一個女人就幸運多了,幸福多了。她就是風格派代表人物里特維爾德最親愛的夫人:圖盧斯·施羅德-施雷德夫人(Mrs.Truus Schroder-Schrader)。
里特維爾德 (Gerrit Thomoas Rietveld)1888年出生于烏德勒支一個木匠之家。他是20世紀初現代主義運動“風格派”的代表人物,他關心社會住房,廉價的生產方式,新材料,預制和標準化。烏德勒支住宅是他的設計風格的典型體現,是里特維爾德于于1924年為夫人圖盧斯及其三個孩子所建。這個建筑的內外都是對之前的所有建筑學的根本性顛覆。
就像范斯沃斯是密斯的委托人、梅瑪是賴特的委托人一樣,圖盧斯也是里特維爾德的委托人。不但如此,像梅瑪認識賴特時已婚一樣,圖盧斯認識里特維爾德時也是在婚姻里。
1921年,圖盧斯通過丈夫的介紹,認識了里特維爾德。不錯,你沒看錯,是圖盧斯彼時的丈夫,那時,里特維爾德就是一個設計師,不是圖盧斯的丈夫。當時里特維爾德剛剛完成一家珠寶店的設計。施羅德來店鋪參觀的時候帶上了妻子圖盧斯,她對這家店鋪的設計贊不絕口,她為里特維爾德的才華深深的折服了。
同年,還是施羅德夫人的圖盧斯要改造位于烏得勒支公寓的書房,里特維爾德成為設計師的不二人選。
圖盧斯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女性,她獨立,有自己的思想,對于中產階級住宅中普遍流行的炫耀性裝修深惡痛絕,她想要一個簡單的、通透的、樸素的、高雅的、與眾不同的房間。
愛一個人。就會為她建一座城。里特維爾德做到了。
他對于房間裝修貼心而獨特的設計讓圖盧斯心花怒放,她尤其夸獎那些“漂亮的灰色色塊”,使得房間頗具現代感。本來施羅德裝修書房是為了緩和他和圖盧斯之間緊張的夫妻關系。他想給妻子一間書房。圖盧斯一直接受精英教育,她22歲時和比他大11歲的施羅德結婚,年輕的圖盧斯不想被家庭所束縛,因此與施羅德達成協議:不要孩子,這樣她就可以隨時出去學習。然而婚后不久,她就懷孕相繼生下一男兩女三個孩子。
圖盧斯大膽、自由、思想開放,富于理想,她的姐姐安是一位藝術批評家,在她家里,圖盧斯接觸到一批崇尚神學、冥想、自由性愛和女性權利的藝術家,也許是受他們的影響,也許是性格使然,她常常感到在精神世界里和丈夫施羅德格格不入。
在一封夫妻倆于1914年的通信里,施羅德寫到了兩個人的矛盾。“我很愛你,但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如果按照你的方法來教育子女,他們必將長成更完美的人,也對美好的事物具有超強的感知能力,但是注定會在嚴酷的現實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施羅德非常反對妻子繼續和姐姐的朋友圈來往,這讓圖盧斯非常憤怒,感到婚姻生活的沉悶窒息。
她嘗試反抗,曾經離家出走過幾次,每次都因為孩子歸來。1923年,施羅德由于疾病突然去世,圖盧斯意外從婚姻中解脫。多年之后她回憶起丈夫是這樣說的:“他是個很英俊的男人。沒錯。他很高,肩膀也很寬。他為人熱情,但也讓我感到難以相處。”
因為書房的設計,圖盧斯就和里特維爾德成好朋友并產生情愫:“我周圍的人根本不懂得現代主義意味著什么。丈夫律所的事務很忙,他在烏得勒支的家人對這些東西也不感興趣。我只有通過姐姐去了解新鮮的事物。我們就在這間小書房里來討論,這是真正屬于我的房間。有時候里特維爾德也會來。”“就像曾經的我一樣,他正在經歷一段困難時期。我已經從天主教的信仰傳統中解放出來,可他還在他從小信仰的新教教義里掙扎,他需要擺脫它們的束縛。聊天的過程能夠讓他理清思緒。”
他們一起舉辦使人和藝術家的聚會,越來越愛上彼此。
施羅德先生去世后,圖盧斯計劃只在當地生活6年,等孩子畢業就搬到阿姆斯特丹開始新生活。她計劃租一所小房子,結果沒找到合適的,倒是發現了一塊不錯的空地。圖盧斯決定讓決定讓里特維爾德設計一棟新的住宅。
就像范斯沃斯住宅一樣,這棟住宅從規劃之初就是與眾不同的。業主和建筑師之間沒有簽署正式的設計委托書。圖盧斯和里特維爾德彼此間充分信任,對即將問世的房子充滿了熱誠和期待:一個即將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房子,不是丈夫的;另一個獲得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建筑設計建造委托,可以將自己家具設計的設計哲學延展到建筑創作中,進行系統的整體設計:“賦予未成形的空間一種意義。”
這塊空地在城市邊緣的近郊,旁邊是棕紅色公寓。從這里可以遠眺對面,是美麗的景色。
里特維爾德興致勃勃的出了第一版方案,施羅德夫人只瞥了一眼就否定了。那不是她想要的方案,她想要與眾不同的、二樓充分設計過的生活空間,他們展開了充分的討論:“于是我們就討論二層哪里能看到最美的風景和日出,設計從那個位置慢慢成形。”圖盧斯對二層有明確的想法:她希望那是一個沒有內墻隔斷的開敞空間。“一次我幫朋友看小孩,她就住在一間空曠的閣樓里面。那是我最早開始想象這種生活方式的時間。”
反思過去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圖盧斯發現:“我曾三次離開丈夫,因為我們對撫養孩子的方式不能達成共識,每次我都看到女傭在那里照看孩子,父母和孩子應該盡可能多地接觸……開敞空間就提供了這樣的可能,孩子們能在父母的看護下完成家庭作業,還能隨時參與到父母與客人討論的話題中來。即便是激烈的攻擊與爭論,也是對孩子們有益的。”
這些理念,這些對建筑、空間與使用者之間關系的思考,在當時是前衛而寶貴的。
里特維爾德做到了圖盧斯想要的一切。
圖盧斯希望在建筑設計上把女性置于家庭中心的地位,比如二層是開敞空間,能夠安裝滑動隔墻,夜晚形成她和孩子們各自的房間;每一個“房間”都有一個櫥柜、一個洗手池、一個電源插座;并且住宅還應該包括一個室內車庫。
所以,圖盧斯不但是這棟住宅的委托者,還是這棟住宅的合作設計人。
這一切,簡直太酷了!
“當我獲得機會能以紅藍椅的美學原則設計一座住宅的時候,我熱切地抓住了它。”里特維爾德說。施羅德住宅就像他的作品紅藍椅的建筑版。房子的外立面是灰色和白色,建筑柱體被漆成紅、黃、藍的原色,陽臺欄桿和窗框都是簡潔的黑色直線。而內部,利用滑軌和隔斷,設計了豐富的空間層次。一面面墻都可以被移開,圍繞樓梯間的玻璃可以被收起,不斷的變換會讓視線逐漸開敞。
1924年夏末住宅完工,圖盧斯帶著三個孩子入住,那時里特維爾德的妻子還在,有6個孩子。但圖盧斯和里特維爾德已成為公開的情人,出雙入對參加各種活動。1954年,里特維爾德妻子病故,圖盧斯和里特維爾德終于在一起,直到1964年里特維爾德去世。
這是一座典型的愛巢。里特維爾德在里面設計了無數讓人感動的細節。圖盧斯在這里的生活無比愉悅。“它有恰當的比例和足夠的采光,每天我都感到精神煥發。”
二層的窗子設計有一個獨特的轉角,左右一小一大設計了兩扇窗子,兩扇窗打開之后,“角”消失了,沒有了豎向窗框的干擾。因為圖盧斯大概一米六的身高,里特維爾德這樣的設計讓圖盧斯站在窗前看風景時,沒有任何視覺障礙。
只有愛,才會讓設計師做出這樣的設計。
1925年,里特維爾德正式成為一名全職建筑師,圖盧斯成為他的工作伙伴。他們一起做了很多知名設計。
1985年,95歲的圖盧斯辭世,她在這棟房子里面生活了整整60年。她一直很快樂,這棟房子對她而言是“簡單的奢華”。
美好的簡直就像一個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