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超老的太監文,大概兩年多以前寫的。幾個月之后還有一個升級重寫的,列了提綱又寫了幾段后,也太監了。這篇雖然比較散,但至少段落完整,而且還比較早地針對在線音樂市場做了一點討論,先放出來。之后那篇我找時間重寫來替換本文。
流媒體
音樂屬于流媒體(一維),不像視覺媒體,排列結構可以各種各樣。
依賴視覺的音樂作品,比如MV,便屬于視頻影像的范疇了。視頻也是流媒體。單純的圖文也屬于流媒體。
流式的好處在于交互極簡,一維意味著只有上與下,前與后兩個方向。線性。
流的極限是可以被突破的,比如圖文配合專門的排版,能變為二維的“視覺”媒體(字或圖的語義,排版結構的語義)。
還有沒有更高的內容展現維度?有。引入了更高層次的交互入口,比如超鏈接(通過光標事件)。交互綁定于更小的內容單元,但第三個維度只能起增強作用而無法獨立存在,比如一個句子上的超鏈接,脫離語境便失去了語義完整性。視頻的彈幕,實際也是一種對流媒體的增強(時間維)。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維度與內容所能表現的空間維度數完全不同的。所謂的3D圖像,如果不配合其他交互,仍然只是二維的、視覺的。
低維內容有其局限性。在線音樂的互聯網廣告模式:較難嵌入內容(聽覺)本身,只能借助現有的視覺交互入口,但是音樂本身不依賴視覺,因此入口可以是完全非視覺的。這樣只能嵌入音樂本身的流之中,二者勢必嚴重影響對內容本身的消費體驗(現在的視頻網站就是這樣做的,很惡心)。
流媒體的根本是人與其的交互,嚴格依賴一種順序。“順序”到底是什么。其實就是時間維上各個交互行為點形成的連續的流給人的認知。
Coding的面向對象也可以理解為突破了面向過程中代碼流式的表達局限。雖然在運行時仍然是線性的,但建模過程完全不同。
在線音樂的瓶頸
流媒體以及音樂本身的特點,導致:曲庫不全、廣告變現難(最基本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免費內容+廣告)等問題。
一支音樂往往較短,但音樂的消費不依賴視覺,對人的IO獨占性弱(人話:你可以在聽音樂時干許多其他的事)。但也正因為這樣,音樂消費的連續時長可能遠高于其他內容。在線音樂更是打破了實體CD以專輯為單位的音樂消費單位,使音樂消費的連續時長變得更高。
反過來考慮,用戶對于音樂的消費連續性的要求也變得更高。在市場正版化的前提下,只要存在多家在線音樂商,且音樂版權存在平臺壟斷,那么就無法解決曲庫不全這個痛點。音樂的消費不比影像、圖書、游戲,用戶為了聽不同音樂在各平臺間來回切換是不大可能的事。當然這已經比一張張實體CD換來換去好多了。
要解決曲庫不全的問題,從音樂的流媒體固有屬性下手是幾乎不可能的,聽覺上的內容是無法排版從而形成二維的。在線平臺要想較獨立地運作,還需靠付費,但這是一個版權和資源的問題,不大可能獨立得下去。要說真有,那就是:平臺之上的平臺,連通所有版權方,但這太理想化了,壟斷性資源怎可輕易給你。
相當于在線音樂被納入一個大的生態體系之中,單純以內容拉到用戶,再通過其他方式變現,但是這樣的廣告效果肯定是弱的(即使是蝦米與淘寶的強勢打通),目前沒有想到比現有依托視覺更好的廣告嵌入方式。
無法獨立運作的結果是,出不了最極致的在線音樂服務產品,畢竟人家做這個的根本目的是將音樂愛好者轉化為后續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