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我這個專業,感覺沒有前途,但是我需要考研讀研,怎么辦?
這是最近遇到最多的問題之一,這時候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很大可能是因為復習的時候遇到了打擊,不過,就事論事,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在很久之前,讀高中的我面臨著高二分班的問題,當時廣東省高中還是3+X的模式,我自然是選擇理科,但是是選擇物理呢?還是化學呢?這是我當時面臨最大的困擾。
之所以困擾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物理,一種對于大自然規律的熱愛,初中也因為這份熱情而學得不錯,但是到了高中,我突然就跟不上了,考試也考得糟糕,但是這份愛一直還在;
反過來看,化學在初中也學得很好,到了高中,也學得不錯,似乎不怎么需要費力氣就把化學學好了,但是,我對化學還真的談不上喜歡,只是覺得,這就是一門我學得比較好的學科而已。
所以,是選擇物理,還是化學,就是一個問題了。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個呢?
百思不得其解,無奈之下,我就去找了我高一的英語老師和化學老師,英語老師曾在南開大學做過幾年的教授,見識應該廣很多;化學老師是個女老師,有點年紀,吃的鹽可能比我吃的飯還要多,他們的建議應該會更靠譜一點。
英語老師說,人生的路很多,不必糾結。
額.....對于年輕的我,當然覺得這句話的用處不大;
化學老師說,高考是個坎,X是個敲門磚,你的目標是跨過這個坎,跨過了,任你怎么走都沒有問題,所以你應該曉得你的選擇了。
正是化學老師的這番話語,讓我仿佛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來看問題,于是,我選擇了化學作為我高中最后兩年的專業課。
直到現在為止,我依舊把這句話當作我做一件事情的參考。尤其是在大一新生報道的時候,我就發誓自己不能像高中那樣死讀書,人可以勤奮,但是不能死讀書。
當時高考報志愿,我的第一個志愿是華南理工的土木工程,但是校內差9分,無奈調劑到第三志愿的化學與化工學院。當時我一想,完了,我TM又要學化學,豈不是無聊死了.......
把這份小憂慮告訴我的姨丈。作為日企人力資源的他告訴我,大學,要學會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好學術的名詞,啥叫核心競爭力?
姨丈語重心長地說,就是你要有令別人眼前一亮的技能。
學電焊?
......
后來在華工一段時間后,我逐漸地知道啥叫核心競爭力了。我參加過一個講座,當時主辦單位是埃克森美孚,有個公司的女職員上臺演講,這個女生身材顏值都很好,屬于會讓人們以為她是靠潛規則上臺的女生,當然,我也這么想,后來在隨后的演講過程中,才知道,她是畢業于華工材料學院的,幾年前也是和我一樣,坐在下面聽演技,然后,現在成為了這家外企的某部門主管,管理著20來人的團隊。
她說
精湛的業務能力是決定你不可替代性的唯一因素。
那時候我才意識到,所謂的核心競爭力,更多的就是你在任何情況下的不可替代性。
會開挖掘機的人千千萬,挖得好的人才能使人眼前一亮;這時候老板不會想你以前是不是學剪發的,還是學化工的。
我想,應該就是這個道理了。
哦,對了,那次講座是全英的,所以那個女生也是全英演講,我發誓,她的英語是我目前為止聽起來最好聽和最舒服的。
大三時候上《天然氣綜合利用》這門專業課的時候,老師是個漂亮的女老師,我們尊稱為軍姐,她說她自己最喜歡的就是體育,如果不走上天然氣研究這條路的話,估計現在是一個很有名的體育記者會評論員。即使有教務在身,她也會看世界杯看通宵,也會一時沖動,跑去看現場;至于天然氣這方面,她說,沒有多大的愛好。
但是,興趣和工作并不是不可分開的,能在一起當然是好,不能在一起也不必強求,別忘了就好。
也是,軍姐在天然氣這方面的研究算是頂級,帶來的收入也恰好可以讓她繼續享受她的愛好,誰又能擔保從事體育記者之后,會比現在好呢?
我想,這是最好的結果了。畢竟,興趣和工作能夠在一起的幾率,也不大。
實際上,上面談到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敲門磚的問題;一個是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讀研也如此,在中國,學歷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要素,有和沒有區別還是挺大的,特例也許有很多,但是這畢竟是普遍現狀。
讀研三年(或兩年)最為寶貴的我認為有兩個東西,第一,延緩你完全進入社會的時間;第二,訓練你思維邏輯能力的平臺。
比如,你大學四年玩得太瘋,發現自己完全沒有準備好進入社會,那考個研緩沖一下,重新拾起學習,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你大學本科學習的東西發現太淺薄,想繼續深造,想和大師級人物進行思想的交流和接受難得的教誨,考研也是一個值得選擇的機會;
比如,你像我一樣,覺得本科畢業后自己的能力還有欠缺,還想繼續煅煉自己,考個研,利用讀研這段緩沖期修煉自己的能力,比如英語,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是看多點其它學術的書,讀個研還是不錯的。
所以說,當你覺得自己的專業前途不大的時候,不要急,在讀研的時候,鍛煉一下綜合能力和發現和挖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是最關鍵的。
換句話說,要不走學術,要不找到一點,發展它,成為核心競爭力。
讀研搞搞學術還是有點意義的,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畢竟你還得靠讀研這幾年的所學才能畢業。
實際上,研究生課程就不如本科課程那么系統了,更多的是老師的啟發和你鍛煉自己的自學能力。
而一旦你有意識到自學這方面的時候,那么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就會產生,比如,看文獻的時候看到某個有趣或者自己想了解的點,然后去看參考文獻部分,看看作者是引用了哪本書或哪篇文獻,自己再去尋找,再去了解,這也是拓展的過程。
而一篇論文也不能光是看就夠了,更多的是要看這篇作者所得出的結論是不是站得住。比如一些比較粗制濫造的期刊,里面的論文就有很多站不住腳的描述。這也是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所以說,研究生或許不如博士生要求那么高,不需要做到“創新”,但是需要做到思考。
之前在微博談過,論讀研三年和工作三年的價值孰輕孰重,關鍵在于是不是“混”過去的,所謂的“混”過去,指的就是有沒有用心讀過著三年。
讀研三年,即使不是走專業的路子,但是你能夠拓展出所擅長的方面,這三年值得;如果讀研三年,還是和當年本科的時候一個樣子,三年的變化為0,那么這三年還真不如出去工作。
前幾天生物學院一個研究生朋友找我喝酒,他讀研三了,不想讀博,但是也不想就業,我說為什么?他說,這幾年感覺白過了,就業時候的感覺沒有什么拿得出手。他狠狠地吸了一口煙,喝了大半瓶啤酒,然后說,我真TM是個垃圾。
我了解他。本科畢業一年后,覺得工作太無聊就考研,考上之后的感覺就好像高考考上的感覺一樣,又玩了研究生三年。
之前我二戰備考的時候,他來找我喝酒,我說,你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不要緊,你確保你能畢業就好,關鍵在于你不要玩下去了,好好找找自己能夠有什么方面可以發展起來。
他說,我喜歡找你喝酒........
我說,........
說了那么多,里面有我這快一年的讀研感受在里面,也有一些我自己的觀察思考,我覺得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非常的強大的,不一定要一根筋地去苦惱,沒有人規定你要喜歡你的敲門磚,但是問題在于,當你放下了目前最為擅長的東西之后,你有什么可以拿出手?這就是你在讀研期間,要好好去思考的方向了。
寫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