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但是,別說一萬小時,現代工作環境的干擾之多,讓很多人連續集中精神一小時都有困難。
工作中,我也一直飽受干擾,深受其苦,一直在尋尋覓覓如何才能遠離這些干擾,進行深度工作,直到遇到美國作家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一書,才真正意識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意識到在這個以網絡為中心的浮躁信息時代,倡導深度工作無異于呼喚一種匠人精神的回歸。
作者卡爾·紐波特是一個計算機博士,也是一名暢銷書作家,他還寫過一本書,你即使沒有看過,也應該聽過,那就是《優秀到不能被忽視》。卡爾·紐波特一直在個人成長領域里不斷精進,這本書也是他的一部代表作。
今天,我將從什么是深度工作、深度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以及深度工作的準則這三個方面來對本書進行一個解讀。
一、什么是深度工作
在了解如何進行深度工作之前,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深度工作,正如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的:深度工作就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比如,不受干擾地用2個小時完成一篇3000字的文章;
不刷微博不聊電視劇寫一段完整的代碼;
關掉手機整合財務數據做完幾張圖表.....
麥肯錫在2012年的一項調研發現,知識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過60%的工作是進行電子溝通和網絡搜索,其他工作者們則有將近30%的時間只是用于閱讀和回復電子郵件。
我們會發現好多身邊職場上的人,并沒有游手好閑,可以說很努力也一直都很忙碌,但是他們的注意力是支離破碎的,不可能帶來深度工作。
他們的這種努力,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解釋為浮淺工作:即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復制。譬如發郵件,開會等工作。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本的故事,曾經的本是一名人工電子數據表制作員,負責著可以通過一個Excel宏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工作,與此同時,本意識到自己很難進行深度工作,于是他決定辭職去做一個計算機科學家,在學習編程的艱苦日子里,他把自己鎖在一個只有課本、筆記卡片和熒光筆但是沒有電腦的房間里,刻意練習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本后來去了一家舊金山的科技公司,并且找到了收入是之前2.5倍的工作,并且還在不斷升職加薪。
本的故事告訴我們:深度工作是當今社會很有價值和意義的一種技能。
二、深度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縱觀古今,很多人都享受到了來自深度工作的豐厚成果。
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卡爾·榮格,他在樹林中用石頭搭建了一座塔樓,以此實現職業生活中的深度工作,在1921年,他發表了重要著作《心理類型》,創作出一系列有見地的文章和著作,進一步支持和發展分析心理學。
在1969~2013年,伍迪·艾倫一直沒有電腦,所有寫作都不受電子設備的干擾,而是在一臺德國奧林匹亞SM3型號的手動打字機上完成,這44年的時間里他導演了44部電影,獲得23項奧斯卡獎提名——對于電影藝術作品而言,這個比例高得驚人。
此外和艾倫一樣拒絕使用電腦的還有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他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下工作,甚至在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出后,記者都找不到他。
多米尼加(Dominican)修士、倫理哲學教授安東尼-達爾梅斯·塞汀朗吉思曾經在一本書中提到過:“讓你的頭腦成為透鏡,匯聚專注之光;讓你的靈魂完全投入到頭腦中的主導之物上,盡情吸收思想。”
這一點恰好和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的吻合:即深度工作可以幫助你迅速掌握困難的事情。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亞當·格蘭特的故事,2012年,格蘭特發表了7篇論文,并且全部發表于重要期刊,在他所屬的領域,這是個高到離譜的數量。
2013年,格蘭特發表了5篇論文,出版了一本超級暢銷書《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最后這本書還登上了《紐約時報》雜志封面。
2014年,格蘭特被特聘為正教授的時候,已經發表了60多篇同行評審論著。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說的:“盡管格蘭特的產出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但是有一種理念似乎在他的方法中占據了核心地位: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批量解決困難卻重要的智力工作。”
由此可見,深度工作可以幫助你實現精英級的產出。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的日常工作不需要深度工作,但是這些年依舊升職加薪。”
這一類人就是公司的高管或者首席執行官,他們雖然沒有深度工作,但是依舊能夠成功,因為高管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種干擾,還有一些銷售人員和顧問,因為需要和客戶保持持續不斷的聯系,所以對他們來說,也是很難做到深度工作的。
每個人都不要急于把自己的工作打上不需要深度工作的標簽,縱使你現在的工作不依靠深度工作也能做得很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缺乏深度工作是做好工作的基礎。
正如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的:深度工作并非是我們的經濟中唯一有價值的技能,不培養這種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職業會越來越少。若你能夠認真考慮深度工作,肯定會得到最好的效果。
三、深度工作的準則
了解了深度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以后,下一步就要了解深度工作的準則,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了4個準則:
1.工作要深入
羅伊·鮑邁斯特曾經說過:“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過程中會被不斷消耗。”
我們在進行深度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拼死保護自己的注意力,你會發現想要從精彩的電視劇情前走開去學習真的很困難,但是如果你能夠每天安排特定的時間和安靜的場所去完成深度任務,只需要很少的意志力就能夠堅持下去,久而久之,你會成功實現深度工作。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說:“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關鍵在于越過良好的意圖,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得進入并保持高度專注狀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普利策獎獲得者、傳記作家羅伯特·卡羅的辦公室中,每一英寸空間都是按規則來布置,比如:他放書的位置,他堆放筆記本的方法,在墻上張貼的東西,甚至穿什么衣服到辦公室也都一樣......所有一切都形成了特定的習慣,在卡羅的漫長職業生涯中只有很小的變化。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你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身深入工作的習慣,沒有哪一種深度工作習慣是絕對正確的——一種習慣是否合適取決于個人,同時也取決于從事的項目類型。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01)你將在何處工作,工作時間多長
02)工作開始之后你將如何繼續工作
03)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一旦你培養了深度工作的習慣,在工作的時候大腦能夠進入專注的狀態,你才能開始創造真正具有無限價值的東西。
2.?擁抱無聊,保持專注
克利福德·納斯發現:一旦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更具體地說:如果你生活中潛在的每一刻無聊時光——比如說,需要排隊等5分鐘或者是在餐廳坐等朋友——都是用瀏覽智能手機來打發,那么你的大腦就可能已經被重新編排,從某種程度上說,就像是納斯研究所里說的“心智殘疾”。這時你的大腦已經不能夠勝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會經常安排時間來訓練專注的能力。
你可能會發現,想要隨心所欲地從分心狀態切換到專心狀態并沒有那么容易。
正如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說的:“一旦你適應了分心,你就會迷戀于此。”
卡爾·紐波特也提出了解決分心的建議:預先計劃好你使用網絡的時間,然后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我建議你在自己工作的電腦旁邊放一個筆記本。在筆記本上,記錄你下一次使用網絡的時間。直到那個時間前,無論面對何種誘惑,都不能接觸任何與網絡相關的東西。
同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網絡和快速恢復電子郵件,這個建議也適用
2)不論你怎么計劃網絡時段,都必須保證在這些時段外徹底屏蔽網絡
3)在工作外也按計劃使用網絡,可以進一步提升專注訓練的效果
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就一定可以保持高效的專注力,甚至在感覺些許無聊的時候。
3.?遠離社交媒體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說:“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藝術,你必須擺脫各種各樣的誘惑,重新掌控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
不知不覺,各種各樣的社交媒體占據了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大量時間,比如:臉譜網、推特和Instagram之類的社交網絡。
2017年一項針對英國小學生的調查發現,63%的受訪者表示,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社交媒體出現,他們可能會過得很開心。
但是,遠離社交媒體并不代表徹底不使用社交媒體,只是需要謹慎地選擇。
正如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的選擇網絡工具的“任何益處法”:即一旦發現使用一款網絡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處,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錯過某些事,你就覺得有足夠理由使用這款網絡工具。
4.?摒棄浮淺工作
書中提到在2007年的夏天,軟件公司37signals(現在叫basecamp)做了一個實驗:將每周5天工作制縮短成4天。盡管工作日少了一天,但是員工似乎還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于是他們的這項改革變成了永久政策。
公司發起人之一賈森·弗里德在受到外界人士對于他們公司該制度表示不滿的時候,做出了如下的解釋:更少的正式工作時間有助于擠壓出更高的效率。如果每個人都只有更少的時間完成任務,他們就會更加尊重時間。人會變得珍惜時間,而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們不會把時間花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如果擁有的時間變少,你就會更聰明地利用時間。
正如卡爾·紐波特提到的:如果你不僅僅終止浮淺工作,并且把從中奪回的時間投入到更多的深度工作中,你的事業將不僅能正常開展,而且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終止浮淺工作并不意味著把你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去,就像是你可以選擇不過10分鐘就去檢查一下消息和郵件,但是你一定要回復重要的信息。
結語?
作者威妮弗蕾德·加拉格爾曾經說過:“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在職場上,我們大部分人其實都是處于浮淺工作的狀態,要想逐步實現深度工作的目標,一定要充分理解什么是深度工作、深度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以及深度工作的準則,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義的生活。
-END-
我是夏天,90后文藝女青年,夢想擁有一套海邊的大房子,過著春暖花開的日子。
歡迎來撩,私人微信號:sl107606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