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學似乎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就是天堂。每天一兩節課,不想去還可以不去,掛科還可以補考,反正也可以畢業,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似乎進入那里,你便擁有了一切,不用再進行任何的努力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什么是“大學”?
我想先明確一個定義。什么是大學?什么是大?什么是學?
本人覺得“大”,是包羅萬象,是從內心到外在的一種大。“學”,便是學習,這里的學不僅僅是初高中那樣的以老師為主導的學習,而是一種“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一種主觀追求似的學習。
那么“大學”,就是在大學這個環境之下,主動的去學習個方面的知識。而不僅僅是你所謂的專業。當然,萬事都有個主次,你的專業叫“主修”,又怎么能不去付出更多呢?
大學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經歷了緊張的高三生活,突然進入到了沒有人逼著去學習的狀態。你以為上了大學哭日子就結束了,殊不知這才是開始。在懵懵懂懂之中于是就開始了傳說中的“大學生活”。
“男打游戲女小說”這是當年流行的對大學生的忙描述。而如今,卻好像男女都沉迷于游戲和小說了,這是不是一種進步呢?畢竟我們被同化了呢。
大部分同學的大學有著充足的時間可以提高自己的身價。只不過我們把這個時間放在了玩與睡之上。
大學努力了又能怎樣?還不是最后都是同一個學校的不同名字的畢業證。那么就說說我所見到的你們所謂的一樣吧。
一個學長,學語言的。他說他的高中如果想大學一樣努力的話,也許他就可以在夢想中的北外或上外了。而不是一個既不是985.211也不是專門的語言學校的綜合性大學了。他的大一大二都是每天6點起床,讀書到8點,晚上1點多才睡覺,空余時間都在圖書館度多的一個狀態下過來的。
皇天不負有心人,大三的時候他就拿到了公派出國交流一年的名額。大四回國,同時申請到了國外的一所名校。
你可以說你的專業沒有那么熱門,沒有那么多的機會。那就在看看我的這個學姐吧。
一個女孩子,最討厭的是物理,最終被學校調劑到了“電力工程學”。因為轉專業非常麻煩并且要交比較多的錢,而她的家境又不是很好。
夢想的小船被現實的巨浪打翻。但是她卻在海洋之中欣賞到了他人所看不到的筆斧神功之景并獲取了他人所想象不到的成功。
因為從小喜歡音樂,她就加入了學校的吉他協會,并且以足夠的天資和努力讓全校的人在各種晚會上認識到了她這個單眼皮,個子不高,笑起來很甜一個酒窩深一個酒窩淺的女孩。
但是她的腳步并不是就這樣停止了。她開始去教其他的熱愛音樂的學弟學妹,她通過自己的人脈,自己在各個宿舍的宣傳慢慢的開始,以這種方式養活了自己,同時也開了一家店。
他們都通過不同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的一個生活方式,在“大”之中“學”會了很多。他們也告訴我們,大學并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另一種方式的起點。一個句號,收的是老師主導的時代,開啟了自己掌控的未來。
怎樣在大學之中學習
最后的往往也是最重要的。看到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保研,獲得了自身價值提高;看到有人在努力的創業,主導者自己的未來;看到有人在社團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奮斗目標。那么,你呢,你想要的什么。。或者說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嗎?
北大才女張泉靈在北大的畢業生演講之中說過一句話:“那時我就知道,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讓大學的起點,首先是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了一個目標,你才知道該向什么方向奮斗。
那么怎么去知道自己想要的呢?如果說你熱愛你現在的專業那就努力,如果不愛,那就努力的讓自己愛上它(牌七就是一個讓自己愛上專業的讓人……)。如果都不行,那么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看書+實踐。
在大學之中,也許你的室友會是成天打游戲出去玩但最后還是不會掛科的“學神”。如果你有這個能力,那么你根本沒有必要浪費自己的光陰去看我這篇“吐槽”(額,現在說好像有點晚了額,,,)。如果你不是,就不要太過于在意他人怎么看你,去學習,去努力。
社團也是一個特別好的平臺,有著相同的愛好的人在一天暢想未來,在一起討論以后,并且不付出任何的物質代價,這是以后在社會上很難享有的機會,希望你可以珍惜。
大學,“大”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