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對于吃喝喜好,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嗜好。
大千世界的各種飲料,咖啡、果汁、牛奶、糖水、汽水、啤酒、涼白開、茶,蕓蕓眾生也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也有什么都不愛喝的,無欲無求,隨遇而安。單就其中的茶而言,就有濃茶、清茶;紅茶、綠茶;待客茶、功夫茶等等之分,喜愛喝茶的人不在少數。
我有一親戚最是奇葩,酷愛杯中物。炎炎夏日,別人家大清早的出工干活帶一大壺白開水或粗茶止渴。他帶一塑料瓶,裝上自家釀制的谷酒,扛上鋤頭去上工??蕰r喝一口,閑時喝一口,累得喘氣時喝一口。他拿白酒當飲料來品,大家都覺太萌了。
江浙閩贛粵一帶,茶文化盛行。有朋自遠方來,歡聚一堂,伴隨而來的是國人的兩種文化精髓的展現:酒文化與茶文化。兩種文化的水乳交融,一葷一素,一雅一俗;? 一個熱烈似火如英雄豪杰氣拔山河,一個靜若處子如云中仙子淡雅寧靜。前者暴風驟雨是快餐文化的一種體現,而后者則是慢生活的高度概括。
在南方旅游,見過一次茶道表演,端的是沉靜典雅。觀眾不知不覺間沉入天人歸一的無我之境。沉進去,仿佛沉入生命里去。焚一檀幽香,古箏演奏高山流水名曲,清脆悅耳彈古思今。一出塵麗人著素白淡雅漢服,芊芊素手執茶具,洗茶、煮茶、泡茶、品茶,茶的清香沁人心脾。時間像靜止了一般,滿室人不去想凡塵瑣事,也不必想室外俗世的勾心斗角,只觀茶葉的浮沉舒展,看茶湯的色差勾兌,吹波去紋小啜細抿,唇齒留香。茶道表演讓人賞心悅目,不過總覺脫離生活實際,其場所高雅僅適于眾多友人休閑會聚。對于家庭待客或是個人雅興吃茶著實還有不便之處。
江浙人家,講究以茶會友,以茶養性。喜歡用根雕或古木做茶臺,買茶具自斟自飲。在繁雜工作之余,約一知己好友,煮茶論事?;蛘咦缘闷錁?,豁達開朗。飲茶完畢,神清氣爽,去書房小坐,去庭院健步,與愛人執手花間。人到中年,世事如茶。
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在觀音寺主持禪事四十余年,俗世尊稱“趙州古佛”。有兩位僧人慕名從外地來寺請教問禪。趙州禪師盤坐在蒲團上問其中一個:你以前來過我這里嗎?那僧人惶恐:不曾來過。禪師便說:到客房去吃茶。禪師抬頭向另一個僧人問同樣的問題。僧人恭敬地垂首稱:我曾經來過呢。禪師點點頭,淡淡地說:到客房去吃茶。引領兩位僧人來訪問的監院知事大為不解,訥悶地請教禪師:怎么來過的和沒來過的僧人來問禪,您都讓人家去吃茶呢?禪師沉默了一會,叫著知事僧的法號。知事僧答應了一聲。禪師雙手合十,緩緩地說:你去客房陪他們吃茶去。
從諗禪師喜歡用茶來作機鋒語。千百年來,很多文人墨客都在揣測禪師三個“吃茶去”的不同用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有人說禪師是故作高深玩弄詞語捉弄后輩。我想大師佛理高深廣布善緣,實無搪突同行的必要。參禪還需結合個人的經歷、境遇、見識與需求來明悟事理。
禪師留下眾多語錄。僧者問:二龍爭珠,誰是得者?禪師說:失者無虧,得者無用。僧者問:何謂道場?禪師云:你從道場來,你往道場去。脫體是道場,何處更不是?佛家所說道場,即眾生修練自身意志充實內心的地方。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全家人的靠山。中年不易,見過滄桑,賞過風月,既是上一輩的養老兒女,又是下一輩的衣食父母。繁重的工作要做,太多的人情要償,眾多的灰塵積壓。朋友楚歌寫文說,人近中年后,歸結一個字:怕。中年人勞累之余,辛苦打拼,太多人被繁華浮躁、功名、錢財、欲望蒙蔽了雙眼。有人說中年人忙得連生病都是一種奢望,但又怕生病誤了前程。殊不知,人到中年,浮生若茶。
有人說,我剛步入中年之際,事業正剛起步,哪有時間去喝茶喲。吃茶是老年人的事,你是讓我提早老態龍鐘化呢。
其實,過了四十,年逾不惑,事業確實是正當紅火向上的時機,事業的蓬勃發展確需我們的堅持與奮斗。但從生理上講,中年來臨,大多數人壽命的一半已去。正如爬山一樣,過了峰頂,現在正在下山途中。上山容易下山難。我們都希望輕裝有節制有尊嚴地下山。是時候該把腳步慢下來,欣賞下沿途的風景,聽松濤陣陣鳥鳴深澗了。有些人山頂的風光忙得都顧不上觀望。也是時候該放下一些東西了。
不久前和一位朋友到一個茶座小聚。庭堂懸掛一副漢隸條幅:禪茶一味。朋友不解其意,轉頭問我。讀大學時我曾研讀過佛教和朱光潛的美學,對此略知一二,便與他細細剖解。
吃茶與參禪,自古以來在佛教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靜,凡,放四個字,高度概括了茶與禪的通性。
佛教中稱,眾生皆要渡苦海。人生來即受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凡吃不得苦的人,佛勸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茶性苦寒,最能清火,品之苦后回甘。而苦中有甘的特性,常被佛教喻為大徹大悟后求得對苦的解脫。故寺中僧人多植茶制茶品茶,佛前也多供奉一盞香茶。
佛教素主靜。禪師坐禪,尋求靜思通悟。梵音婀娜,木魚石響,實為動中取靜之意。茶道講究和靜怡真,只有真正靜下心來品茗,方能吃出茶中層次分明的意境。
燒水點茶,清泉煮茗。從微不足道的日?,嵥榈钠椒仓懈形蛉松芾?。而佛教徒坐禪聽禪,也是博古通今,從一個個淺顯的世俗典故中感悟大道。
茶禪相通之處最值得我們這些世俗之人推崇的,就是“放下”。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主張一切皆塵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即自然,放下包袱即可獲圓滿。而放下手頭工作,偷得平生半日閑,放松下繃緊的神經和平日里被自己囚禁的心性,吃茶品茶。暫時放下俗事,在一盞茶的功夫里品味悠然自得的心境。禪茶一味,無非放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人到中年,前半輩子活給別人看了,后半輩子當活給自己看。不必活得張牙舞爪,生命開始刪繁就簡,去偽存真。實應該開始心存溫柔感激,眼有慈悲呵。
梁實秋先生說,中年的妙處在于適宜地認識自己,認識人生,從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南心先生說,放下是一種人生通透豁達的態度,慢下來是一種心路成熟的歷練。所幸我們人到中年時,應相互約一聲,相識的與不相識的,大家一起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