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第二節課剛結束,再給孩子們蓋星星的時候,航航的媽媽走過來對我說:“這次讓我們家航航晉級吧”,我的回答非常直接:“孩子這次進不了,他還有很多動作沒有學會”。
航航的媽媽表現的很激動,一副非晉不可的氣勢,說和他一起的小朋友都晉級了,他不晉級會傷心的,還說孩子馬上要上六年級初中,在不讓他考級,到時候都沒時間來了……這算什么理由呢?我的態度非常堅決,以他現在的水平肯定晉不了,晉級不晉級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練好,現在這個帶位他跟著都吃力,再升一個帶位,只能把孩子拖垮,這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總之,航航的媽媽不管這些,就要晉級。然后,又說道不讓晉級就退費。我一聽這,就非常惱火。我也沖她喊道:“站在教練的角度來看,他還達不到考級水平”,我也明明白白的告訴他:“道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你要明白,你把孩子送到這的目的是什么?要真正的關注到孩子到底有沒有在身體上和心理上獲得成長”。
這又是一位不可理喻的家長,這樣說是因為太生氣了。航航這個孩子,平時在課堂上訓練很不用心,接受能力也比較慢,即使勉強學會,很快也會忘記,回到家里也不練習,他媽媽也從來沒重視過孩子練習跆拳道,覺得這是一件無所謂的事。
在家嬌生慣養,別說練習跆拳道態度不端正,平時上學、學習任何東西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雖然表面上看著也在學,別人干啥他也干啥,結果別人會了他不會。
今天中午在青少年課,我還在和大一點的學員說道,家庭中的母親修養,可以成就一個家族,也可以毀掉一個家族。而航航的媽媽就屬于后者,完全不無視孩子未來的樣子,只要看到孩子現在開心,她就會得到滿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這孩子在訓練中出現大喘氣,我就建議你航航的媽媽帶他去醫院檢查一下心肺功能。他媽媽卻說,俺航航平時都好好的,怎么會有問題?一副很不開心的樣子。
我當時都崩潰了,孩子在大喘氣啊,上氣不接下氣,我們的運動還沒有真正開始,他就這樣了,你看不到嗎?她又說,他之前一跑也這樣,歇歇就沒事了……
于是,我就讓他動一會歇一會,有時候孩子也會跑過來跟我說,教練太累了,出不來氣,讓我歇一會……
在后來的一次溝通中,聊了很多,在結束的時候,我告訴她,反正你也沒事,要不帶孩子去檢查檢查,也花不了多長時間,人在正常情況下,一年檢查一次也不多。
這次,她將信將疑的答應周一帶孩子去檢查。結果,轉了兩家醫院,才確定孩子的呼吸道真的存在問題,從醫院出來,拿了很多藥,而且,還說過兩天要去做霧化……
結果因為這事兒,還請了一段時間假,在家調養,平時也不敢讓孩子出門,出門也都是帶著口罩。
她還很委屈,我怎么早沒發現呢?孩子平時好好的,怎么會有突然有問題呢?孩子他爸還說我,讓你專門看孩子,你都看不好?……
這次,當我聽到他要退費的時候,我當時的意思是,來前臺查一查,看她還有多長時間結束,實在不行就給她退了。
第一,與我們的教育理念不同
第二,多次給她傳遞價值無效
第三,有這樣不配合媽媽,這孩子帶不了
第四,急于求成,拔苗助長,不尊重事實
第五,在館內撒潑打滾,影響做生意
后來在前臺給她查了下孩子最近的上課情況,要求48課時,他只完成了28課時。更重要的是,即便孩子完成了48課時,還要過教練這一關。因為人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學得快,有個孩子學的慢。重要的不是讓孩子什么時間晉級。而是,讓孩子找到適合他的進步方式。
孩子在分班的時候,沒有分到好班,家長一般不會抱怨,或跑到學校大吵大鬧。然而,在讓孩子報這些課外培訓班時,他們就可以用錢來決定一些東西。而事實上,錢確實可以解決一些東西,表面上看上去很好,別人系個什么道帶,你也可以系個什么道帶。但這不能代表,你真的能在這個帶位的環境里生存。
第一,學習態度端正嗎?
第二,接受能力快嗎?
第三,課后能做到練習嗎?
后來,航航的媽媽慢慢的安靜下來,但是依然堅持讓孩子晉級,因為和他一塊來的孩子都晉級了他沒晉級,到時候就沒有人和他一塊玩兒了。
她還說道,人和人的追求目的是不一樣的,你們追求的是讓孩子練得好一些,但是我的目的不是這,我讓個小孩練習跆拳道的目的,就是讓他多運動運動,能多吃點飯就行了,還有就是能和他的小伙伴在一塊玩兒。并且還說道,你讓他考一次試試,真考不過我也認了。
話都說到這,還能說什么?
于是,我就和她約法三章,想試試可以,但是你必須保證回家讓他練習。她滿口答應說好好!
我就把航航回家每天練習的動作寫給她,并告訴她,你一定要按要求每天讓他練習這些任務。等到下個周六過來,如果都完成了,再填表,完不成就沒有辦法了。
航航的媽媽一口答應說,一定讓他練習。
晚上9點多的時候,航航的媽媽在群里發來的航航在家練習的視頻。很欣慰,但是看他在家練習的動作,卻錯了一半……
每到晉級的時候,都會遇到一些問題,而每次制造問題的家長,也都是那幾個。這么長時間,一點改變都沒有。
我真的活生生的,親身感受到了,現實中真的有很多人,打死都不進步,并且覺得,等孩子長大了,一切都會變好。
佛說:一切痛苦的根源,都來自于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