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又
? ? ? ?天津——京門拱衛之師,天子登岸之渡口,他是近代中國的先鋒,又是直轄市中的“休閑區”。他始終飽含著激情,卻又透露出一絲懶散、愜意。而之所以稱其為“微妙之都”,是因為城市的旅游景點婉如“自助拼盤”,永遠有適合你的“菜品”,而每個“菜品”之間又互不沖突,和諧共處。在天津你可以求福于媽祖龕廟,徜徉于古文化街,游樂于意式風情街;同時,你還可以在大悲禪院內,上一柱悟頂沉香,或是靜默于西開教堂,聆聽來自上帝的訓誨與教導。可以說,天津的文化結構與城市肌理極為豐富。而縱觀城市的景觀廊道,能起到串聯與“品牌”效用的應屬“五大道”。
? ? ? ? 五大道在地理觀念上是由成都、重慶、大理、睦南、馬場五條大道構成,主要區域位于原英租界。而在文化范圍上,它包含英、美、法、德、比等九國租界區。這里曾居住著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的中外名流,如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曹錕、張勛、胡佛、顧維鈞、顏惠慶、朱啟鈴、遜帝溥儀等。而每個名人的故居也成為五大道旅游的“賣點”,其建筑風格包羅萬象,既包括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巴洛克等傳統風格,同時又包括折中主義、中西混合等近代樣式,同時,每個建筑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都極為雄厚。例如:大理道3號蔡成勛舊居即采用中西混合結構,形成羅曼式的框架立面與中式木雕的內檐裝飾;重慶道55號慶王府則采用磚木混合結構,形成“外洋內中”的空間格局。其內部構成四合式院落,假山、亭臺點綴其中,建筑頂層設祖堂,外檐則采用西式樣式,它也成為洋樓中混合結構的典范。又如大理道39號張伯苓故居則采用折中主義風格,樓閣分三層,坡面設瓦,墻面機磚,內部配以巴洛克壁爐作裝飾;成都道60號張自忠故居則采用簡約式風格,主樓為三層,后樓為二層。其主樓設羅馬柱廊,兩側配以凹凸房間,內部則設庭院、連廊,建筑采用硬山式結構,中西對比更為明顯。另外,五大道的建筑立面形式也具有極強的形式感與空間感,它也強化了“五大道”的光影層次。如坐落于馬場道的原天津工商學院,外檐即采用蘑菇石墻面與曼賽爾式瓦頂,進而強化了建筑的向心力與厚重感;又如李愛銳故居,建筑外立面采用硫缸磚清水墻面,并嵌以鵝卵石構成新穎外檐;而坐落于睦南道與馬場道交口的徐世昌故居則運用紅磚瓦頂、紅缸砌面的方式,形成宏偉的別墅集合體;胡佛故居則運用拱形門洞與拱形大窗,形成虛實錯疊的立面構圖。可以說,多樣的外檐形式與組合方式,共同鑄就了五大道多變的魅影層級。除此之外,五大道的建筑魅力還體現在它的線性廊道與建筑群落上。五大道上的建筑即在使用功能上,分別形成了不同地塊的建筑群,如商業銀行區、高貴別墅區、行政辦公區。而該種建筑群落在通過線性、網狀的街道串聯后,還構成了彼此互聯的空間結構體,而這種整體的氛圍感與歷史空間感,也促成了天津豐富的城市肌理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五大道產生“無邊魅力”的根源。如以解放北路為線性廊道所形成的商業、銀行建筑區,以及以中心花園為核心所構成的輻射狀別墅區。“五大道”即在文化與歷史概念上,成為梳理城市地理與文化空間的總線索。
? ? ? ?“五大道”猶如一部濃縮的天津近代史,一部起伏跌宕的反轉劇,一條鐫刻的文脈軌跡,一首經久不衰的老情歌,它見證了津門的風云變遷,記錄了近代歷程的滄桑變幻,成就了近代英豪的壯麗實業,也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遺產。它是九國租界的“代名詞”;是愚公解甲歸田的“桃花源”;是北洋大佬退隱后的“避難所”;也是近代實業救國的“前沿陣地”。有人曾在這里陡然富家,也有人在這里安度余生;有人在這里暗淡沒落,也有人在這里蓄勢待發。“五大道”,洗滌前塵,再孕新生。每一條街道,都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每一棟建筑都在講述陳年的往事。在行道穿梭之間,你可以體會古往與今來的交匯,感受著維多利亞的異地情懷;同時,你還可以品嘗著津門小吃,聽一出字正腔圓的戲曲。“五大道”實在是生活中的“萬國博覽會”,一壇“五味雜陳的老酒”。真愿與君在津門“共飲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