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對野菜有一種別讓的感情。春天小草剛吐綠,我就和小伙伴一起挎著小筐,拿著小鏟刀去田里挖苦麻菜,薺菜,蒲公英。
楊柳抽芽時,又會和媽媽一起去摘楊樹葉。楊樹很高,通常是爸爸或者叔叔爬到樹上,把小的枝椏砍下來,然后左鄰右舍的嬸嬸,大娘還有孩子們,一起在樹下摘葉子,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待到夏天的時候,園子里已經滿是五顏六色的蔬菜,黃瓜,豆角,柿子,豇豆,角瓜,芹菜,辣椒……家家都不缺蔬菜吃,可我還是喜歡跟小伙伴一起去摘野菜。與其說喜歡那個味道,不說喜歡那種摘野菜的感覺。
夏天的野菜就更多了,她們分布在田間,地頭,小河邊,馬路上,房前,屋后。到處都能看見她們的身影。有馬筧菜,灰菜,車前草,刺菜……而我最終愛的,要數莧菜。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媽媽用它來做餡包餃子,從此,便愛上了這個味道。經常和小伙伴一起去摘,后來上大學了,放假回家也要去摘,讓媽媽包莧菜餡餃子。
挖野菜的樂趣,永遠的刻在了我的童年,而對野菜的味道,將會是一輩子的依戀。
自從去年堅持運動以來,我有走著上班的習慣。夏日里,聽聽蟬鳴,背背單詞,看看來來往往的行人,都是路邊很好的風景。
偶然間,我看到草叢里長著一叢莧菜,剛剛探出頭,在青草的映襯下更加顯眼。我瞬間喜上眉梢,似乎眼前已然不是莧菜,而是一盤香噴噴的莧菜餃子。我蹲下來,小心的用手摸摸,拿出手機拍了一張照片,想著確定好位置,下班回來就可以摘家去。
心里滿是期待,上班的心情都不自覺的好。終于盼到下班,我哼著小曲回家,拿著袋子把他們帶回家,準備做美味的莧菜餃子。
步驟:
1.莧菜需要用熱水燙一下,然后撈出來放在冷水里。將菜里的水份攥出去,剩下緊致的菜球。
2.將菜團用菜刀剁碎。
3.里面放點胡蘿卜碎,紫圓蔥末,再放點十三香,耗油,醬油,鹽等調料,順時針攪拌均勻,最后放油攪拌均勻。
4.將白面和豆面3:1比例混合,溫水和面。
5.和好的面揉成光潔的面團,醒一會兒。
6.然后搟皮開始包餃子。
7.如果想好看點,可以把面皮對折捏住,然后四周留小口,上面放上胡蘿卜末,青椒末。
8.包好的餃子放蒸鍋蒸就好了,大約十分鐘,美味的莧菜餃子就完成啦!
美味不失營養,經濟而更加健康。
親愛的朋友們,小的時候吃過野菜嗎?還記得挖野菜,摘野菜那些美好的童真歲月嗎?還記得家鄉的老味道嗎?
時光流逝,長大后的我們離家鄉越來越遠,無論我們走到哪里,希望都不要忘了故鄉的魂,不要忘了我們的根。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險阻或誘惑,都能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