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瑯琊榜》,我猛然發現,景琰笑的戲份,幾乎只出現在回憶里。
這時我才明白,那個愛笑的蕭景琰,死在了他的19歲。
此后,他只是皇七子,他只是靖王。他不再笑,因為這世間,再也沒有任何事可以使自己真心實意的發笑。
對于赤焰之案的不妥協,使他被放逐于朝堂之外。但仔細想想,這難道不也是他自己的意愿嗎?回到朝堂之上,望著曾經對自己寵愛萬千的父皇,因為一念之差便揮下屠刀,埋葬了自己最敬愛的兄長和最好的朋友,同樣也毀了那個19歲的蕭景琰。看著為了得到將來的天下斗得水深火熱的太子和譽王,如此懶散腐敗的朝政,哪里還有當年的半點風氣,面對這種諷刺,以景琰的個性,哪里還有半分留念?
他戰功無數,卻連一個親王的位置都沒有,若不是對自己的兄長和摯友達到了一種堅信不疑的境界的話,試問誰能做到這一點?
而就在他就打算將日子這樣一層不變且"任性"的過下去時,梅長蘇的出現,打破了他原有的生活軌跡。
他從未想要得到那個至尊之位,在他心里,那個位置,始終只有祈王兄一人配擁有。
然而,當梅長蘇說出:"你就真的甘心這皇位落在他們二人手中?"時,他開始遲疑了,因為他幾乎可以預想到太子或者譽王登基后的朝政是個什么樣子, 那絕不會是祈王兄和小殊理想的政治清明,所以他決定踏上這條永遠都不能再回頭的道路。即使前方危險重重,為了他們,我也要拼盡全力賭一把。
雖千萬人,吾往矣。
那時他就已經明白,從前那種安穩的日子注定一去不復返了,在往后的人生里,陪伴自己的,將是一世孤獨。
蕭景禹何其何幸,有此賢弟。林殊何其何幸,有此摯友。
當梅長蘇在雪中大喊到:"蕭景琰你給我站住!你有情有義,可你為什么就是沒有腦子!",這句話喊出了我們所有人的心聲。可仔細想想,景琰真的傻嗎,他不傻。
對于梅長蘇每一個和摯友相同的動作他每一個都注意到,可每一次都被梅長蘇幾句話就了了帶過,每次看到這種情節,我相信電視機前的每個觀眾都是急得跳腳,笑罵景琰的智商。可是他為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有深究過?因為他不愿意相信啊,他不愿意相信小殊會變成這副模樣,以至他從來沒有去相信這個巧合。
其次,若僅僅靠著梅長蘇的籌謀,景琰也不可能如此順利的變成東宮太子,在這榮光的背后,不也有自己智慧的支撐嗎?
49集中梅長蘇和蕭景琰同時被招進宮時,眾人急得跳腳,可藺晨卻淡定的說道:"最聰明的兩個人都在宮里,我們急也沒有用。"
當他們二人皆安然無恙的踏出太晨宮時,我們還能否認景琰的智商嗎?
很多人都心疼梅長蘇,但讓我最心疼的,卻是蕭景琰。
身邊所有至親的人都知道小殊回來了,可是沒有人告訴他,所以人都瞞著他。
他最好的朋友在他面前肆無忌憚的詆毀自己,讓他對這位謀士沒有絲毫的同情。所以才會如此容易就被小人迷惑了雙眼,激起他對梅長蘇的不屑與恨意。
可是我知道,現在他對梅長蘇的恨有多深,往后對自己的恨就有多深。
那是小殊啊,自己竟然那樣對他。想到小殊帶著懇求的語氣阻止他救衛崢,甚至還對他下跪……
景琰是如何面對這種心情的,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最終,他被自己最好的朋友推到了那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位置,那個他原本并不想要的位置。
他想要的,至始至終不過是和小殊一起為朝廷效力,馳騁沙場,共斬敵,互大梁之安。最后望著大梁江山繁榮百姓安康的盛況,發自內心的自豪。
此后便如同當年的言侯和林燮一般,各安家,共游江湖。
只可惜,這個夢想,早在13年前就破滅了。
我想蕭景琰早就習慣了一個人孤單的生活。早在13年前,兄長和小殊離開的時候,帝王之路,只是愈加寂寞罷了。
通往帝王之位的道路,越來越窄,能夠與之同行的人,走得越高,心越寂寞。這份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在得知小殊還活在在世間時,他以為自己不再孤獨,因為那個可以讓自己拋開一切顧忌說真心話的摯友又回來了,只可惜…………
時隔多年,他終究也只能看著小殊漸行漸遠,最終天人永隔。
故事的最后,以景琰為新軍命名為句號。
PS:赤血長殷這首歌寫的是梅長蘇的一生,其實之中景琰的共同點。
這風雨一路,他只影獨走。
傾余生風骨同守。
情義千秋。
PS: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蟹堡叨
?一個菜鳥大學生,因為不想忘記自己看過的每一部好作品而想嘗試寫寫劇評影評以及人物評之類的~因為之前看了好多關于瑯琊榜的劇評,所以可能多多少少有帶一點別人的影子~希望大家可以給我點意見,公眾號有一些缺點也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交流一下啦^_^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