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心靈雞湯”這個詞,變成了流行語: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詞,又出現了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表達效果。我一直都對“心靈雞湯”的意義所在很好奇,尤其是前段時間著名微信公眾號“咪蒙”被封殺,把雞湯這個話題又引回到了大眾的視線。
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特地請教了度娘關于“雞湯”,我輸入詞條:雞湯是什么,很顯然,度娘懂我的意思,它的回答是:心靈雞湯,就是“充滿知識與情感的話語,balabala”,一大堆,我也記不住,但是,最后有一句倒看起來很有意思,“2014年網絡刮起一陣‘反心靈雞湯’用來反諷內容陳詞濫調,過于功利或空乏,令人麻木的文章”。大概所有跟得上互聯網時代節奏的人都知道,最初的“心靈雞湯”到現在似乎已經變了味道,我很好奇這種改變是因為什么而產生的,我沒有深入探究過,我想我也并不是那種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人,但是,單從度娘最后補充的解釋來看,我們也應該可以看出一些東西。
那就先從“咪蒙”賬號被封殺說起,對于這個的輿論評價當然是多方面的,而我只想說一說與我所想說的有關聯的點:好雞湯與毒雞湯。“咪蒙”引火燒身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發布毒雞湯,言語低俗刻薄,觸及了大眾讀者的閱讀底線。所以,只能說,所謂毒雞湯已經涉及到倫理道德問題了,這顯然不是我想討論的內容,那么我說的雞湯,就應該僅僅是指那些所謂的“好雞湯”。我注意到了度娘給的解釋,很明顯,2014年的那場“反雞湯”風暴,反的恰恰就是“好雞湯”,可能在那之前,還沒有“毒雞湯”這個概念。
大眾對于雞湯態度的轉變,確實也是頗為神奇,當然,在我自己身上也有體現。
之前突然有一天,我想把我從圖書館里借的幾本書都還回去,我也真的那么做了,別問我為什么,就是突然反感了,我發現我看的所有書里面,絕大多數都類似于心靈雞湯似的文字。在那個階段,每次我去圖書館,或者去書店,我都會傾向于那種“充滿知識與情感話語”的書,我甚至發現,我平時在網上瀏覽的也都基本上是這一類的文章。的確,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文字有太多的雞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雞湯泛濫的時代,美學中有“審美疲勞”這樣的概念,那么是不是人們對文字也存在“視覺疲勞”呢?在最開始,當然從某種層面上可以說是在2014年那場網絡風波之前,大眾對雞湯文的價值還是十分認可的,我想我也應該是那個時間段的人,但是后來,網上炸鍋了,而恰恰在這之后,我也突然開始反感“雞湯”。不是我跟風隨大流,我之前并沒有關注到網絡上的這些變化,而我的改變以及我對此的思考僅僅是源于我幾乎在突然之間把我手頭的所有雞湯文都扔到了一邊。
我想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當然也不是其他某些個體的問題,而應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之前身為雞湯文的鐵桿粉絲,我覺得那些作者們都很牛掰,他們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切身感受,所感所想,他們也都說得有條有理讓我心生膜拜之情,每每讀完那些文字優美蘊含著各種道理的并且在推送開頭還標記著“薦讀”或者是“深度好文”的文章,我都會發出一番感慨,然后感覺自己的精神境界又上升了好幾個層次。我的朋友們也都說他們對于雞湯文有過這樣和我類似的感覺,那么,我們就可以發現,似乎不是雞湯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再換一種說法,是這個時代的問題。什么時代——快節奏的現代化時代。回過頭來說我,在我一本一本、一篇一篇讀完了雞湯并且自認為獲得了很大精神升華之后,我發現,當我真正要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困難的時候,那些雞湯是派不上什么用場的。可能顯得功力了,但這是事實,那些資深大V們的標簽是情感專家,是職場達人,憑借各類雞湯受到大量的關注,確實很成功。但于我個人而言,我突然發現即使我面對的是一篇看起來非常棒的雞湯文,我也不會像之前那么感冒了。我們慢慢都有了自己的思維模式,有了自己看待事物的態度,這個時候,別人寫的東西,尤其是別人分享的情感,就變成了說教式的強行灌輸,起不到思想啟迪的作用,在這么說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有大碗大碗的雞湯,我們每個人都能寫很多雞湯,雞湯在每個人的心里和腦袋里,而且獨一無二。
我可以理解為我比之前成熟了,不再需要靠汲取雞湯文的營養來生活了。想起之前我寫了一篇文章,隨意投在了《思想·》專欄,后來被拒了,我的那篇題目就叫做《給自己的雞湯》。后來我翻專欄簡介的時候我才發現,人家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要雞湯似的大道理”,我瞬間就明白了為什么我的那篇處女座在投稿三十秒之內就被據了,大概人家只看了一眼題目就果斷否決了。我隨意瀏覽了專欄里的幾篇文章,寫的真的好,有思想,有深度,有力度,但是即使這樣我可能還是會稱那些文章為“進階的雞湯”,進階與不進階之間,其實區別很大。我想之前網上的風波也是更多地針對那些未進階的雞湯文,畢竟,充斥在我們周邊的雞湯,更多是空洞膚淺的,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