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老公去新奧爾良玩兒,正巧趕上了St.Patrick游行。NOLA這個以游行為著名的旅游城市,游行大街附近圍得水泄不通。我倆恰好要到游行附近的一家店吃飯,在周圍開車饒了大半個小時找不到停車位。當我倆把車停在一邊正猶豫是不是離開去別家吃飯時,一個美國人敲了敲我們窗戶問:“你們是要停車嗎?我就要離開了,你們可以跟著我停我的車位。” 于是我倆千恩萬謝地跟著他開了兩個街區停到了他的車位。
這不是我第一次在美國感受到這種來自陌生人的善意了。學校的停車場經常停得爆滿,當有人看到你在等他的車位時,他會很快開走給你空出車位;當坐在路邊一臉郁悶的時候,會有人過來問你需不需要幫助;在游泳池需要跟別人共享泳道的時候,會有人說:我還不會游/游得不好/游得慢不想妨礙你,我去他們不會游的泳道那里了, enjoy your time!
記得有一年回北京,我兩手提著很多東西坐地鐵。離開地鐵站進入一個商場的地下一層時,我前面的一個男士推開玻璃門進入商場。當我理所應當地以為他會幫我扶一下門的時候,他看都沒回頭看一眼直接徑直而去,重重的玻璃門直接就迎面朝我砸過來差點拍到我臉上。當時的我心里各種咆哮:我墻都不扶就服你!后來才發現原來開門不看后面有沒有人就徑直而去的人簡直...太多了。
除了扶門,其他讓人郁悶的事情就更多了。我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去澡堂洗澡,當有很多人在排隊等著別人洗完出來的時候,我親眼看到一個姑娘慢悠悠地洗了3遍頭發打了5遍沐浴露。當然她也許不是為了拖延時間就是要洗發水護發素發膜挨個用一遍還有打5遍沐浴露的習慣,但是我還是不能理解看到十好幾個人排隊等著你洗完,你是怎么能做到神閑氣定地在公共澡堂擦了又沖沖了又擦的。同樣還是停車,我遇到過幾次有人看到你在等他的車位就坐在車里不走的,等你不想等了剛一離開他就開走了。我實在不理解這種行為到底是圖什么,圖存在感?
不得不承認我被美國人慣壞了,以為周圍的人都會禮貌而友好,所以在北京的時候我會經常失望。同樣地我也承認我被美國人教育好了。當我預定了學習房間而去不了的時候,我會告訴正在找地方學習的學生說我定了房間去不了了你們可以在這個時間段用那個房間;當我電腦的電池足夠用時,我會停止充電告訴旁邊需要的人說我不需要充了你可以用那個插座;當我需要跟他人共享一張桌子的時候,我會問一下我是否可以坐在這里而不是直接就過去坐。這么多次了還沒有遇到過被拒絕的情況。
并不是說外國人素質都高。在美國東岸玩兒的時候發現那里的人大都有些冷漠,但是我也沒有被紐約的某扇玻璃門撞臉的記憶。在美國中部大農村的時候,也會有人不禮貌地質疑為什么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是更多有宗教信仰的人從來不會跟我討論宗教我們依然是好朋友。在一個地方生活總能碰到素質有限的人,但是如果一個環境里很少遇到善意的陌生人,是這個環境太冷漠,還是我對別人的要求太高了呢?
我們這代人都已經長大,很多人也結婚生子,希望從我們這代開始是會“扶門”的一代人,是會對陌生人禮貌而友善的一代人,而不是在我們理所應當地做自己的時候,被不知不覺地貼上了“rude” 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