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羅輯思維節目后復述:
這篇主要講全球創新的大趨勢是開放式創新,舉例美國的創新模式,分析中國在創新產業鏈的優勢。
互聯網公司的創新只是業務創新,沒有技術壁壘,很容易被模仿,想要領先就要加速快跑,直到用戶積累到能夠滾雪球。這就要巨大資金投入,用最好的CEO,宣傳團隊,技術支持。
全球創新的大趨勢是開放式創新,開放式創新與過去的技術專利不同,往往是研發者研發出一種算法,作為學術成功公開,全社會共享,每個人都能學習,這樣就能達到群體式創新。一萬小時理論說成為專家需要一萬小時,但社會存在大量的過度教育者,這些經歷過高等教育的從業者都有足夠的該領域基礎知識儲備,等拿到最新成果后,不用再花一萬小時,用一千小時(每天8小時就是四個月)就能趕上,所以當一個企業做出突破創新后,只能領先行業四個月,像AlphaGo只領先其他人工智能團隊四個月。這種群體式創新讓創新成果成指數級增長,并且公司的協同越來越強,越來越復雜,形成創業城市化趨勢,這樣多家協同的公司就能經常在一起開會討論。因為協作研發,需要大家在一起工作好幾年才出成果,如果公司分散在各地,效率極低。開放式創新的一種模式是積木式創新,如果你的公司在某方面特別牛,其他公司就愿意跟你合作,和你“搭積木”做更大的業務。現在成立一家公司不用什么都做,只需要你能整合最牛的公司。
在美國,技術研發都是小公司在做。為了孵化出研發型小公司,企業家要去高校找最好的專利,成立團隊,研發平均5-8年,A、B、C、D輪持續融資上千萬,才把科研成果孵化成產品上市。這些創新型小公司在這5-8年是沒有收入的,所以要靠風險投資,只有最好的科研成果才能拿到第一筆投資,然后有好的團隊不斷做出新成果才能持續融資,所以這樣的公司一旦孵化出來,特別有競爭力,很快就能進入世界五百強。投資公司選投創業團隊依靠雙長制:牛教授+牛CEO,牛教授有最好的科研成果,牛CEO有豐富的帶領公司上市經驗。所以美國創新中心從硅谷轉移到了全國各大高校。過去看高校的教授牛不牛是看你發了多少學術論文,現在看你在你研究領域注冊了多少家公司。
創新的核心是企業家,企業家將科研成果產品化,產品化是協同的結果。中國追捧90后創新,而美國追捧成功創業企業家。有大量這樣的企業家,他們把小公司做大后賣掉公司,再重新做小公司,清零的特別徹底所以沒有創新者窘境。而中國缺乏這樣的企業家,雖然國內在鼓勵教授創業,但學術研究和管理公司有巨大差異。
中國一直在提自主創新,似乎不當創新的原創者就不夠強。但創新是一個技能,商業追求結果,只看掌握不掌握,只要能掌握最新的技術就是好的。并且公司不是每部分都要自主創新,你只需要做核心,其他部分整合其他公司的產品。商業上,唯一性決定值不值錢,而中國的制造業是有唯一性的,以前體現在大規模生產能力,而現在體現在為創新者代工,能夠把創新者的想法變成產品。有這樣的創業模式:創新者把自己的想法拍成視頻,放到網上拿眾籌,然后直奔深圳找人代工,如無人機、手環。所以談自主創新不如談對創新產業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