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的最后一個夜晚,在南京回上海的火車上定了電影票,到了上海帶著行李直接去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這一天我聽完了《流浪地球》的音頻、瀏覽了小說原文、觀看了網上各種評論、最后自己去電影院親身體驗,對于我這個不怎么看科幻的人來說,50年第一次這樣關注一部電影。
當家園不復存在的時候,人類前所未有的團結起來,共同選擇希望,希望比鉆石還重要。
電影開篇是從地下城的學校課堂里開始的,熟悉的課堂、熟悉的校服、熟悉的課文,一切還是和從前一樣,當人類已經開始逃離太陽系的時候,未來的課堂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對于地球45億年漫長歷史來說,關于人類起源與未來命運的探索就從未停止,只是這些與全人類共同命運息息相關的事物在經歷過之后,我們才會恍然大悟,我們習慣于用后視鏡看歷史,而大多數人對于前瞻性的預測抱有極大的懷疑和不屑。
如果把過去3000年想象成地球時鐘60分鐘,每分鐘則代表50年,前57分鐘,交通運輸的歷史都是馬、馬車與帆船的時代。僅以交通工具變革來看——4分鐘前,內燃機出現;2.3分鐘前,第一架動力飛機出現;2分鐘前,火箭推進器出現;1.2分鐘前,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68秒前,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并在月球表面漫步;10秒前,特斯拉S型電動汽車問世;8秒前,無人駕駛航天飛機問世……
而《流浪地球》里的“地球發動機”帶著地球逃離太陽,就是未來地球時鐘里幾分鐘里發生的故事。不論科幻多離奇,我們的好奇心還是被打開了,無限的宇宙讓我們任憑怎樣去探索都無法窮盡其中的奧秘,我們活在當下的這個不到兩分鐘的地球時間里,我們每個人如何與宇宙萬物一起共生?
還是在這個60分鐘的地球時間里,11.5分鐘前印刷機出現;2.8分鐘前電話出現;2.6分鐘前無線電出現;1.8分鐘前黑白電視出現;48秒前,個人計算機出現;32秒前萬維網出現;28秒前,短信出現;20秒前寬帶出現;12秒前iPone/智能手機出現;8秒前,iPad/平板電腦出現……
你無法想象如今普通電子手表的性能與內存都比1969年的“阿波羅”號飛船更好更大,阿姆斯特朗就是搭乘著它“邁出了自己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與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阿波羅11號機組成員之一巴茲·奧爾德林被邀請出現在2月5日的特朗普國情咨文演講嘉賓席上)。
英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提出了“科技三定律”: “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任何在我35歲之后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這段話描述了很多人對科技創新的心態。這就是非共識的宿命,任何創新在它誕生的那一刻,先會被當作“異端邪說”,然后成為“偉大革命”,最后還原為“稀松平常”。
叔本華說“所有真理都會經過三個發展階段,首先它飽受嘲笑;其次它招來激烈發對;最后它被接受,成為不言而喻的真諦。”
對于未來的探索永無止境,地球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
我們的想象力很難描述下一個100年的模樣,但只要回看上一個百年,就能感受到時代巨大變遷,網絡讓時空邊界越來越模糊,智能時代完全顛覆我們千百年來的傳統工作方式,個人之間以及其便利的方式連接在一起,人類的生活與交流方式也變的及其快捷。
電影里的爺爺在經過冰封的上海時對朵朵說:“那時的人們在追求一種叫錢的東西……”
未來,我們的追求是是什么呢?地球若去流浪,我心何處安家?
我們需要仰望星空的勇氣和想象力”!這是一位觀眾在看過《流浪地球》后的感受。現在想象力將要變為現實,影片將真實地走向宇宙,搭載快舟火箭飛向太空,《流浪地球》也將成中國首部搭載火箭奔向太空的電影,快舟火箭將承載著全部主創團隊的夢想在太空遨游。
這是網上一位家長給孩子講解流浪地球的手繪稿(六張)這位學霸爸爸畢業于清華大學,是中科院一名計算機教授。
一部科幻電影、一顆未來的種子,就這樣播下在孩子心中。
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面向未來的學校?
回到電影片頭,那是流浪地球的“黃金時代體驗課堂”,他們一定不會再穿著傳統藍白校服、在熟悉的教室里聽老師講解課文。不知那時的未來學校到底是什么樣子呢?
【 流浪地球的未來學校】續寫故事征集:
看過電影(或原著)的伙伴,請跟著劇情去暢想一下未來的學校吧,無論地球流浪到哪里,學校一定是會繼續,只是你能想象出來100年以后學校的場景嗎?
1、盡可能發揮您的想象力。2、凸顯科技的力量。3、關注人的情感家園
故事征集請留言在文章后面即可(優秀故事跟帖會給予獎勵)
故事需要有一定情節介紹(不超過2000字)
流浪地球,飛馳人生(推薦互加計劃蔣絲絲文章)
這個故事征集活動旨在喚起教師對于未來學校的想象!
歡迎大家跟帖,更歡迎大家投稿專題。
投稿專題《流浪地球與未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