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上高三的兒子,趁寒假之機,到一家知名公司從事社會實踐,從早到晚,春節也不休息,兒子卻毫無怨言,二十天下來,收獲頗豐。兒子無意間的一番感慨:“農民工,工資低,節假日也沒休息,保安在站崗,清潔工還在掃地,一年到頭,都不能回家團聚,實在是太辛苦了。如果我是老板,一定要給他們漲工資。”讓我欣慰不已,令我感慨萬千!
欣慰的是,兒子通過打工,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深切感受到了平時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學會了待人接物,增長了見識;感慨的是,20年前,我在北大游學,也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打工經歷。
二十年前,我放棄了浙江浦江圖書館曹聚仁資料館的工作,懷揣家中僅有的3000元錢積蓄,奔向北大,開始了20年的精神尋夢之旅。
在時任北大中文系辦公室主任張興根先生的引薦與安排下,我穩穩當當的被安排進北大的宿舍。雖然一個床位120元,在當時,費用也不算低。我在北大旁聽的生活,大約維持了四個月光景,所帶的盤纏,已所剩無幾。
為了開源節流,我也試著兼職打小工。有一次,在北大的公告欄里,有一家公司,需要找人代抄論文目錄。于是我報了名,最后也被錄用了。記得那幾天,我每天坐公交車去中科院,在圖書館里,恭恭敬敬地抄寫,一絲也不敢馬虎。那時,我一名北大旁聽生,也不甘心落后于北大科班生。順利完成公司的抄寫任務,領到了每小時七八元的抄寫費,那高興勁兒甭提啦。這是我在北大,通過打工掙得第一筆錢。雖然抄寫的時間不長,所得的數目也不多。但這次經歷,卻讓我難以忘懷。
后來,囊中羞澀,我曾私下寄居過北大二教一處廢棄不用的樓道間。這是一處名副其實的斗室,約有三四平米,只夠放下一塊床板,一張桌子。這里沒有暖氣,沒有窗戶,也沒有電燈。蝸居在這里,聽課之余,博覽群書,撰寫日記,即使墨水瓶墨汁結成冰,也沒有放棄,理想在這里點燃。
隨著,費用吃緊,生計成了當務之急。當時,二教附近,大興土木,不少民工涌進了北大。為了找工作,我試著與農民工接觸,一是體驗生活,為自己創作積累素材,另外一方面,是為了尋找打工機會。一位南方的農民工大哥,人很和善,我們交流后,他欽佩我,同情我,答應幫我介紹活。
北大二教旁的簡易房,需要拆掉,他請示了工頭,讓我去幫忙,拆磚搬磚。一開始,我也有些遲疑,平時就在二教上課,老師與同學看到了,那多沒面子啊。但一想到家里的父母,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酷暑嚴寒,辛勤勞作。26歲的自己,還不能自立,真是慚愧。
第二天早上,我爬上了墻頭,開始忙活起來。農民出身的我,干點苦力,按說不是問題。但一刻不停地搬動紅磚,沒有戴手套,時間久了,手指很快起了血泡。想到父母,我又咬咬牙,堅持了下來。當天,我領到一二百元的報酬,心里還是樂滋滋的。
后來,我在北大任教的幾位老鄉的推薦下,我到北大出版社文史哲編輯部兼職,專門負責《全宋詩》的校對。這一份工作,對我來說是對口的。我從小喜歡鄉土文化,酷愛家譜,對于古籍,情有獨鐘。經過北大的旁聽,古文基礎也有了較大提高。這份工作,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不影響我旁聽喜歡的課程。往往晚上與周末加班加點進行校對,平時挽起了書包走進北大課堂。這樣半工半讀的生活,又維持了大約一年半。當時校對,工資比較優裕,每月數千元的收入,讓我有了積蓄,生活有了改觀,逛書店跑書攤,那時我買的書也最多,一大摞一大摞的把新書、舊書抱回了家,堆滿了出租屋里,成為名副其實的“書巢”。
那一段時間,我先后旁聽了北大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等院系的課程,雖然缺乏系統,但多少走馬觀花了解了一番。對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北大教授們的治學路徑與人格操守,有了深切的感受,讓我受益終生。
坐在寬敞的書房中,在良好的環境下,從容的著書立說,不能不感激在北大游學時打下的扎實學術根基,更感謝那段打工的日子,磨煉了意志,成熟了心性。二十年的游學,終于熬成了學者,也出版了著作,并在京創辦了京城游學堂與中華姓氏大講堂,從事公益與文化事業。
一名青年農民,成為一名譜牒學者,不無玙北大打工的經歷在京成家立業,愛我所愛,追求夢想,為了中國家譜文化的復興事業,為了讓中國家譜與家訓文化,走進千家萬戶,為了實現中華民族騰飛的“中國夢”,而竭盡綿薄之力!
北大是我的精神家園,也是我的心靈歸宿。秉承北大精神,敢于社會擔當,勇于理性批判,承載使命,直道而行,為北大勇立潮頭,而竭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