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每天上班忙忙碌碌,下班自律看書學習,時間似乎總不夠用,急躁加焦慮,心態似乎總是調整不好,成長的步伐似乎還是那么緩慢。
看完何帆老師的文章,我知道了癥結所在,原來自己的時間管理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每天固定時間晚上8點至10點看得到武志紅老師專欄,10點至11點研究財報,11點上床睡覺,這種媽媽式的時間管理看似很自律,你執行的好,就會覺得越來越忙,連續幾天執行的不好,內心就會產生焦慮,不斷給自己壓力,越是不好,壓力越大,形成惡性的循環,加之這種所謂的忙碌的錯覺讓你覺得像成功人士一樣,深陷而無法自拔,所以時間和精力都浪費了很多。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時間呢?想起李笑來老師說過,我們應該不斷反復的問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更重要,優先完成這些最重要的事情,當成剛需。
美國著名管理顧問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以及《要事第一》這兩本書里介紹的“四象限法”,深刻詮釋了時間管理的精髓。
如果我們每天將事情放在這個表格中,我們就知道怎么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時間了。
第四象限,既不重要又不緊急,比如玩2K、玩王者榮耀、刷朋友圈,還有所謂的三大坑“莫名其妙湊熱鬧,心急火燎的隨大流,為別人操碎了心”,這些事情要統統砍掉,就能省出不少時間。
第三象限,緊急但不重要,其實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這上面,因為工作中一些不得不完成的事情,你必須花時間去做,做完之后卻沒成長,在這個象限看似很忙碌,但都是瞎忙,所以我們要努力的減少象限三上的時間,制定標準化和程序化的流程,或者花錢在這象限的時間來節約時間。
再看第一象限,重要又緊急,那就擼起袖子好好干,其實我自己總結下來,這個象限的事情并不是很多,但是特別容易與第三象限發生混淆。區分的關鍵在于做完這件事是否能帶來足夠的成就感。
最后是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我們往往容易忽視這塊的事情,比如堅持看書,寫作,學新的技能,鍛煉身體,陪伴家人等等,這些事情不在你每天的清單里,但是長遠來看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們每天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第三象限,剩下的很碎片的時間留給了第二象限,當然不會有很好的結果了。
我們之前也學過,人每天20%的最專注的時間決定了你80%的財富,時間管理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為第二象限的事情留出足夠的時間,因此不要忘記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一停,用你的智慧和魄力去好好考慮如何去規劃自己的第二象限的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