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
1,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陽光和一個陰影小孩,平靜的接納這一點。
2,內心小孩是幼年體驗和感受在心中的痕跡,與原生養育環境有直接的關系。
3,成年后在意識中早就忘了幼時種種的經歷,但留下的印記始終會影響成年后的思維、偏好和性格。
4,當你經常經歷同樣的挫折、困境引發的負面情緒,可以深深的反思,這是否觸動了內心的小孩。這就是一種輪回。
5,覺知即是解決,當你意識到內心小孩的存在和習性,能和他做朋友時,你也就能更好的面對將來的困境。
1,序言 一個人找不到內心的家,一輩子都不得安寧
理想情況下,這個地方應該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如果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并受到歡迎,我們的內心也就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2,除了與生俱來的秉性,童年經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行為習慣和自我價值感,這些東西被看作是性格的一部分,心理學家稱它們為“內心的小孩”。內心的小孩也就是童年所受影響的總和,來源于父母和其他重要的相關人物。
3,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能夠回憶起的童年經歷都停留在意識的層面,而更多的東西早已深入潛意識的深處。因此人們可以說:內心的小孩是我們潛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童年階段經歷的害怕、擔憂和困境,也包含所有在童年時期受到的積極影響。
4,然而,有一點對所有人都適用:只要與內心的小孩建立起友誼,我們就能獲悉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和所受的傷害,治愈精神創傷,提高自身的價值,而我們內心的小孩也將找到他自己的家。這是我們與其他人建立和平、友善和幸福關系的前提,也是我們破解錯誤扭曲關系的首要條件。
5,Chapter >> 1 陰影小孩,陽光小孩 我們如何感受,有哪些感受,哪些又是我們感受不到的,這些都和我們的性格和童年經歷密切相關。童年的經歷會形成一種信念,積淀在潛意識里,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感受、感知和行為。
6,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樣,“內心的小孩”是對童年印記的比喻,用來描述性格當中由潛意識控制的那一部分。內心的小孩決定了我們的感覺,例如害怕、痛苦、悲傷、憤怒,以及快樂、幸福和愛意等。
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第一個把性格分成不同主管機構的人。現代心理學所說的內心的小孩,弗洛伊德把它稱為本我,而成年自我被稱為是自我。
8,在心理學上,信念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信仰,是對自身和他人認知的集合。很多信念萌芽于人生的早期階段,是孩子和周圍人互動的產物。
9,陰影小孩包括消極的信念和由此衍生出來的負面感受,例如悲傷、害怕、無助或者憤怒。另外,這也會導致我們產生所謂的自我保護策略。保護策略,簡而言之,是一種應付這些感受,降低我們存在感的機制。典型的保護策略有:回避、追求和睦、追求完美、攻擊,或者追求權力和控制欲等。
10,陰影小孩代表我們自我價值受到傷害的那一部分,即感知脆弱的那一部分。相反,陽光小孩代表我們受到的積極影響和所有讓孩子感到快樂的正面力量:自發性、冒險精神、好奇、忘我、活力、行動性和生活樂趣。
11,陽光小孩和陰影小孩的性格基本上在我們人生的前6個年頭就已確定,當然,并不排除例外情況發生。
12,一個人發展的早期階段非常重要,因為大腦的結構是在這段時間內形成的,包括所有的神經網絡連接。因此,身邊的人在這段時間對我們的影響尤其重要,會深深印刻在我們的腦中。我們會從與父母的關系中學習,父母與我們相處的方式將成為我們所有人生關系的藍圖。我們將來會以什么樣的態度面對自身,如何處理與同學、同事、朋友和戀人的關系,自我價值感是高是底,對其他人是否信任等等,都產生于這段早期經歷。
13,那些已經擁有原始信任的人會有意識地體會到來自內在的自信,這是信任他人的基礎。而那些沒有原始信任的人內心深處是不自信、不安全的,因而也很難去信任他人。如果一個人建立起原始信任,他會經常處于陽光小孩模式。反之,如果沒有建立起原始信任,那么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會被陰影小孩所控制。
14,內省是心理學家最喜歡的詞語,原因很充分:一個喜歡內省的人由于能夠覺察到自己內心的動機、感受和想法,所以很容易從內心的源頭入手,深度調整自己。內省的人能覺察自身的陰影面,所以也能更有意識地處理這些感受。
15,Chapter >> 2 家,一個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四種基本心理需求:關系需求、獨立和控制需求、快樂需求、自我價值及認知度需求。可以說,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自身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的。
16,我們的基本心理需求共有四種: * 關系需求 * 獨立和控制需求 * 快樂需求 * 自我價值及認知度需求。
17,關系需求伴隨我們的一生。在之前的章節中提到過,如果嬰兒沒有建立關系,他無法存活。如果人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沒有給予他們身體接觸,他們可能會死。另外,從身體補給的角度來看,對關系、歸屬感和組織的愿望是我們基本心理需求的一部分。
18,同樣是孩子關系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關系能力遭受了破壞,但具體表現卻有不同的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長大后變得孤僻,拒絕與他人建立關系,或者阻止某種關系的產生;另一種是孩子長大后建立依賴性很高的關系,過度依賴伴侶或者其他人。
19,當然,不光是孩子,成人更有追求獨立的需求。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僅想要擁抱和食物,也想要發現身邊的世界。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索精神。只要他們的能力允許,孩子們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獨立行動。
20,孩子獨立發展的需求會受到父母的阻礙和打擊。那些控制欲很強,保護欲旺盛的父母會給自己的孩子規定許多條條框框,最終影響孩子的獨立發展。孩子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內化這種不安全感,以及父母的過度控制。這樣的孩子可能在以后的人生中經常受到限制,因為他非常質疑自己的能力。
21,那些出于好心而幫孩子掃清人生障礙的父母也在負面影響著孩子的發展。他們的孩子就算長大成人也并不獨立,他們非常依賴那些為他們承擔責任的人。另一種極端的情況是,他們會跟自己的父母決絕地劃清界限,他們想要獨立自由地生活,極力想要控制并實施權力。
22,在理想情況下,父母既要滿足孩子的關系和依賴性需求,也要保證孩子擁有自由獨立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便擁有了原始信任,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安全感,孩子因此不僅自信滿滿,并且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充滿信任。
23,如果孩子的快樂需求和獨立性需求被過分管制的話,會導致孩子長大后會屈服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他們的人生信條將會是反對享受,強制生活;或者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缺乏紀律,過度沉溺于享樂。這意味著,童年時快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就會用更長的時間去追逐享受,以彌補缺失的快樂,其時間的長度很可能會延長到成年,甚至一生。
24,我們經常需要抑制自己的沖動,例如吃生冷食物、上網和泡吧。自律是成功人生的一個重要前提,它可以讓我們遠離誘惑和歧路,堅定地沿著自己的路前行。
25,對認知度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 這種需求和我們的關系需求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如果沒有人認可我們,關系也就不會產生。我們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感知實際上是愛與認知的形式,這種需求能夠給予我們強烈的存在感。我們之所以尋求認知度,跟另一種場景相關:在嬰幼兒階段,我們通過父母的行為獲悉,自己是否受到歡迎。
26,Chapter >> 3 童年的生活,成年的行為 童年時期,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重視和理解,那么,在以后的歲月里,他會采取一切手段,做更多的事情來彌補自己缺失的東西。
27,獨立和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長大后缺乏安全感,就會通過控制別人來讓自己感到安全。他們或者對權力充滿變態的渴望,或者對自己的孩子嚴格控制,不讓孩子有自己的意愿。在他們看來,被自己控制的東西就像一根救命的稻草,只有緊緊抓住它們,自己才感到安全,而放手則會讓他們感到誠惶誠恐。
28,青少年以及成人內心的陰影小孩會一直受到父母主導的影響。由于這種影響,孩子很容易把別人當成主導者,或者權威人士。所以,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很有可能是一個內心受到傷害的孩子。只有當他真正認識到自己內心的陰影小孩并消除這種深刻的影響和信念,他才會真正地跟身邊的人平等相處。
29,因此,父母設身處地思考問題的能力是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父母有沒有共情能力,是孩子接受積極影響,或者消極影響的關鍵。
30,父母在家中溺愛孩子,這個孩子就容易受到周邊人的影響,特別是負面影響。父母對孩子的照料無微不至,當這個孩子在學校里受到其他同學的譏笑時,他就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31,內心陰影小孩的情況也相似:如果他的恐懼、羞恥或者憤怒從未得到傾訴,那么這些情緒就會潛伏在他的心底。在成人自我沒有任何意識的情況下,這會慢慢演變成傷痛,出現類似麥克經常會經歷的事情:那個不開心的受排擠的陰影小孩會經常憤怒,并把它的怒氣轉嫁至其他人身上。
32,一個小孩得到父母的寵愛和歡迎,那么孩子便會養成這樣的信念——“我是受歡迎的”,“大家都很愛我”,“我很重要”,這些信念會讓他內心的小孩變得強大。
33,信念就相當于心理上的操作系統,也許它聽上去簡單易懂,卻憑借著自己無窮的力量在影響著我們,影響著我們內心的陽光小孩和陰影小孩。
34,陰影不僅來自傷害,也來自溺愛 消極的信念不僅僅產生于貧困、忽視,也產生于過度保護。
35,這種基因的負面影響是,一個人的負面經歷會凌駕于千千萬萬的積極經驗之上。如果你下一次想生你朋友或者其他人的氣時,請有意識地回憶一下你曾經跟這個人留下過的很多美好經歷,不要生氣后陷入這種負面情緒無法自拔。
36,Chapter >> 4 你的想法決定你的感受 不管是陽光小孩,還是陰影小孩,他們都會用過去童年的經歷解讀今天遇到的事情。對于陰影小孩來說,他們的問題是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對現實感到恐懼和焦慮;對于陽光小孩來說,他們的問題則是戴著童年天真爛漫的眼鏡看待當下發生的事情,很多時候,他們正面的童年形象會讓他們變得天真,容易輕信他人。
37,我們生來對壞消息的記憶就比好消息要深刻,記憶時間也要長。究其原因在于,在生存的過程中,警惕危險比記住美好的回憶更加重要。
38,我們生來對壞消息的記憶就比好消息要深刻,記憶時間也要長。究其原因在于,在生存的過程中,警惕危險比記住美好的回憶更加重要。
39,所謂中心情緒,是指深層的情緒,只有深入潛意識,我們才能了解這種情緒,知道我們是否受到世界的歡迎,以及我們是開心還是悲傷。
40,Chapter >> 5 發現陰影小孩 為什么即使長大成人,你的思維、感受和行為還會停留在過去的經歷中呢?心理學上的“投射”概念可以解釋這一現象。投射的運作方式如下:我們的自我形象基本上由內心的信念決定,并會把這種形象投射到別人的眼睛中。如果內心的信念是正面的,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那么我們就會覺得別人也這樣認為。相反,如果內心的信念是負面的,自我感覺不好,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那么我們就會認為別人也這樣認為。
41,請在這張紙上畫一個孩子,性別和你一樣。這個剪影便是陰影小孩。請在這個孩子腦袋的左右兩邊分別寫上爸爸媽媽,或者你童年對父母親的稱呼。如果你小時候沒有跟父母住在一起,那么請寫上照料你的人的名字。請寫上一個人名,這個人必須是在你童年前6歲時照料你的人。我的建議是,不要把這個看得太復雜,只需要寫上最親近的關系人即可,不要把整個家庭都寫上去。
42,5.如果你記錄下所有內容,那么你就能體會陰影小孩的感受并跟他建立聯系,這樣你就會了解父母的行為對你造成的影響,將你內心深處潛意識層面的負面信念表現出來。
43,媽媽總是很友愛,她的心情總是很好,那么孩子的感覺就是,媽媽對他很滿意,媽媽很愛他。如果媽媽經常感覺壓力很大,容易生氣,那么孩子就會感到自己是媽媽的負擔。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認為自己要對爸爸媽媽的心情負責,并會由此產生自己的內心信念。
44,因此,不管你是因為工作上的問題,人際關系問題,還是你的生活規劃出現了偏差,所有這些問題實際上都與你的負面信念相關。這是你的干擾機制。也許你的問題表面上看上去不一樣,很復雜,但仔細研究,會發現問題的基本結構實際上非常簡單。這本書的主題和重點就是幫助你去認識并改變這個基本結構。
45,我們所有的情緒,不管是快樂、愛意、羞愧、害怕還是悲傷,都有一種身體上的感知層次。尤其是害怕這種感覺,你可能一下子就能理解:當你害怕時,你會心跳加速,膝蓋發軟或者手腳發抖。即使波動不如害怕強烈的情緒,也會帶來身體上的感受,否則你就沒辦法感知到這種情緒。因此很多人在悲傷的時候會覺得喉嚨發緊或者胸部有壓迫感,很多人高興的時候都會感覺有些“激動”。盡管我們經常對這種感知沒有意識,不習慣關注它們,但是每種情緒在我們的身體層面都有著自己的表達方式。
46,如果你正確感知了自己的消極情緒,在這次練習中感到很糟糕,很悲傷,那么這會對你非常有益。讓這種感受持續一段時間,對恢復過程很有幫助。即使這種感受轉瞬即逝,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7,如果你被某種負面情緒糾纏,請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雖然轉移注意力聽起來很平常,但是它卻是擺脫負面情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們的大腦沒有能力同時處理許多件事情。當你的注意力被其他事情吸引,就不會同時感受內心的傷痛。你可以強迫自己去感受周圍的環境,通過這種辦法來轉移注意力。
48,這兒還有另外一個不錯的練習,可以用來調節情緒:將注意力集中在你情緒的身體活動方面,比如說恐懼時“我的心跳得厲害”,或者悲傷時“胸口透不過氣來”。請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感受上面,并保持這種狀態。
49,當他作為一個觀察者去感受恐懼的情緒時,令他驚訝的是,恐懼的情緒慢慢從身體上剝落、消失,雖然他同樣能感受到飛機晃得很厲害,但那僅僅是一種物理上的晃動,并不能引發內心對飛機墜落的焦慮和恐懼。
50,要擺脫某種情緒,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去觀察這種情緒。即使遭遇失戀,只要你將注意力集中在情緒的身體活動上,去觀察它們,感受它們,這也對你很有幫助。
51,以上練習的意義在于,幫助你獲取一種戰勝自我慣性和固定模式的深層次理性,讓這些固有性格和習慣不再自動發生(像薩賓娜和麥克那樣),并且有意識地去掌握主動權來調節它們。你對自己的情緒的意識程度越高,便能越快地認識和掌握它們。
52,情緒是判斷和評估事物的重要指標。情緒會告訴我們一件事的重要程度。例如,對危險的恐懼會警告我們,并促使我們想辦法避開它;悲傷會告訴我們,失去或者沒有得到一些重要的東西;羞愧則意味著,我們破壞了某一種社會標準或者人際規矩;快樂告訴我們,自己獲得了樂趣。
53,淺呼吸時,我們經常會無意識地克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進行一次腹腔部的深呼吸,可以釋放那些被壓制的情緒。最好你能在平躺時進行深呼吸。然后體會一下,這是種什么樣的感覺。如果你在深呼吸的時候并沒有感覺到什么情緒,那么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胸腹部,然后有意識地去體會,這種什么都沒有是什么感覺?去感知,你的身體是如何反映這種什么都沒有的。腹部是放松的嗎?心跳正常嗎?呼吸深入嗎?什么都沒有是什么感覺?然后你再去體會,在這種“什么感覺也沒有”的背后是不是隱藏著一些東西。
54,大多數情況下,你腦中的第一個答案是正確答案,也許第一眼看上去,這個答案有些荒唐。這個答案可能以一種回憶或者圖畫的形式呈現。它出現在你的潛意識層面,是你的內心小孩回答了這個問題,不管他是陽光小孩還是陰影小孩。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直接跟他進行對話。這種情緒集中的形式源于一種心理方法,名為“聚焦心理”,創始人是尤金·簡德林博士。
55,我們在生活中犯的大多數錯誤其實是我們負面信念的結果。如果你的信念是“我毫無價值”,那么內心的成人必須理智地指出,這是胡說,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
56,投射的運作方式如下:我們的自我形象基本上由內心的信念決定,并會把這種形象投射到別人的眼睛中。如果內心的信念是正面的,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那么我們就會覺得別人也這樣認為。相反,如果內心的信念是負面的,自我感覺不好,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那么我們就會認為別人也這樣認為。
57,很多時候,別人就是一面空洞的鏡子,我們從中看見的僅僅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不糾正自己的內心,扭曲的內心看見的永遠是扭曲的自己和他人,最終將永遠無法真切地去感知真實的世界。
58,Chapter >> 6 保護策略:陰影小孩堅硬的外殼 陰影小孩和他的信念構筑了你現在的世界。除去那些純粹的命運打擊,你的問題均來自于你對自己和周邊環境的主觀認知。你必須要理解,你是自由的,你可以自己構建自己的認知、思考和情緒。也許你不相信我,也許你陰影小孩的感受太強大,以至于你已經習慣了他看見的世界,但是,如果你有意識地感受你的負面信念是如何影響你的情緒的,而你的保護策略又是如何影響你的日常生活的,那么你就能看見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幸福的世界。
59,大多數情況下,追求完美并不是源于純粹的熱情,更多的是因為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不夠優秀。這些人由于害怕出錯,被別人看不起,所以,他們總是偷偷努力做好所有的事情。在他們看來,犯錯會被人瞧不起,被別人瞧不起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羞恥感,而羞恥感意味著他們認同自己可悲的缺點。
60,正如我之前說過的,大多數的保護策略并不能真正保護我們,很多問題恰恰就出在保護策略本身。例如,一個人的信念是“我不值得別人去愛”,那么他所采取的保護策略可能是與別人小心翼翼交往,避免親密的關系,隨之帶來的孤獨則成為他的問題。我們的大多數問題都來源于自己的保護策略。
61,投射會扭曲感知,感知是其他心理功能的基礎,例如思維、情緒和行動。所有的東西都建立在感知之上,它幾乎等同于我們的意識。所以,當投射讓感知發生扭曲時,我們是沒有辦法辨別出來的。最理想的情況是,扭曲的感知會在事后反映出來。
62,追求認同感之所以成為問題,不在于認同時感受到的快樂,也不在于被拒絕時感受到的羞愧,而在于需要認可的程度。那些過分追求認可的人給自己制訂了嚴格的標準,在與人交往中會拋棄自己的真實愿望,更有甚者,他們會放棄自己的價值觀。
63,一個人選擇迎合還是反抗,與他的童年經歷沒有關系,這取決于天性:通常性格柔和,比較敏感的人會選擇迎合,而性格比較叛逆的人天性沖動,常常會選擇反抗。
64,主動反抗會讓對手感到憤怒,但主動反抗的人至少能讓人辨認出來,因此他也能順勢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但是,被動反抗的人將自己的憤怒隱藏在外表的平靜之下,這種方式會讓對方感到憋屈,發無名火,這樣一來,對方反而容易成為那個有錯的人,因為他怒氣滔天。相反,被動反抗的人還容易逃脫自己的責任。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遭受被動反抗的人稱為“被確定的患者”,因為反抗他的人隱藏了自己的動機和憤怒,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于是他的反應便顯得缺乏理智。
65,童年時被父母操控的人會產生強烈的反抗欲望,長大之后,這種反抗的欲望會演變成對權力的追求。那些權力欲望強烈的人內心都缺乏安全感,正是因為這種內在安全感的缺乏,才導致他們對外去追逐權力。這些人希望外在的權力能夠給他們帶來內在的安全,希望高高在上的權力能夠填補童年時卑微的感覺,希望強權能彌補他們過去的無力感,希望通過權力來報復父母過去對他們造成的傷害。
66,追求完美是追求控制欲的一種形式,傾向于毫無意義地鉆牛角尖,特別是在害怕失控,或者執行任務出現意外之時。
67,控制欲強的人不愿意向內去完善自己,而是喜歡向外嚴格要求伴侶和其他家庭成員。狂熱的控制者想要盡可能了解其他人的行為,他們對自己不自信,因此也難以信任其他人。如果發展嚴重的話,這種懷疑會演變成瘋狂的嫉妒。一些控制欲過強的夫妻關系會宣告失敗。控制欲太盛同樣也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68,另外一種實施控制的方式是所謂的思考強迫癥。很多人抱怨自己沒有辦法停止思考。他們總是強迫自己思考同一件事。思考強迫癥被認為是沒有任何用處的解決方式:在混亂解除之前,大腦得不到任何安寧。無限循環地研究問題經常會阻礙思考,對問題的解決起不到任何作用。
69,尊重這種策略:用追求控制欲來進行自我保護的人,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律性都很強,意志力也很強。
70,當人們想要抑制沖動時,應該切斷憤怒的源頭,防止臆想的侮辱感發生,這也是本書的核心。關于侮辱這個話題,還會仔細探討。
71,你的陰影小孩非常害怕犯錯,讓別人失望。你可以借助內心的成人讓陰影小孩知道,錯誤是生活的一部分,允許自己犯錯,你的成人自我才會變得強大。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為自己的人生幸福負責,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父母也應該這樣。你的生命要開出自己的花朵,而不是滿足別人的期望。你要記住,你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幫助你在人生道路上邁出可喜的一步。如果你停滯不前,雖然不會迷路,但也看不到美麗的風光。
72,習慣選擇用退縮來保護自己的人,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內化了自己的信念,即獨自一人是人際關系中最保險的選擇。當他們單獨一人時,不但覺得保險,也覺得自由,他們只有在單獨一人的時候才能夠自由地決定和行動。如果他們的身邊有人,童年的那個模式就會出現,他們必須要滿足(臆想的)其他人的期望。
73,這種不愉快或者害怕的感覺不會因為你的回避減弱,反而會順勢增強。你因為不開心而回避的任務會堆疊起來,變得越來越多,最終加劇不愉快的情緒。你越是回避一件事,你的害怕就會加倍。通過回避,我們越來越相信,我們沒有辦法戰勝這種情形。
74,逃避和回避有一種特殊的方式,心理學稱之為“離解”。離解,就是既不逃跑,也不反抗,人在這里,心卻不在這里。例如,你跟某個人交談吃不消時,就會選擇離線模式,心不在焉,把他說的話當耳旁風,視他如空氣。
75,之所以形成離解這種保護策略,是由于在人生的早期階段,面對強勢的父母,自己既不能反抗又不能逃跑,只能選擇離解來保護自己。
76,終于明白,童年時與母親的親密關系是有問題的,任何親密的關系都不應該以失去自我為代價。
77,終于明白,童年時與母親的親密關系是有問題的,任何親密的關系都不應該以失去自我為代價。
78,對于那些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人,他們則會窮其一生瘋狂地去滿足曾經缺失的需求,這便產生上癮。所以,無論是對煙酒上癮,還是暴飲暴食,都是想通過飽腹感滿足自己對安全和關注的需求,讓自己感到慰藉和鎮靜。
79,緊急援助措施:大多數上癮的代價很高,你也會因此有負罪感,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上癮讓你快樂,另一方面你害怕上癮給你帶來的后果。面對這樣的情形,首先你要充分了解自己,以及你上癮的深層原因,沒有必要指責自己,背負沉重的負罪感。你要明白,陰影小孩是孤獨的,空虛的,無助的,他需要理解、友愛和關注。
80,自戀只不過是一個人在無意識狀態下培養出來的保護策略,用以阻擋受傷的陰影小孩,避免感受到內心的隱痛。
81,緊急援助措施:自戀作為一種保護策略會消耗你大量的能量,還會導致你的人際交往出現壓力。請注意,你向外的所有努力都無法治愈你內心的陰影小孩,只有完全接受陰影小孩才有可能治愈。解決自戀最好的辦法是學會接受并安慰內心的陰影小孩,讓陰影小孩覺得被理解,并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不要嘗試跟自己的缺點作斗爭,而是要接受。你和其他人一樣都只是一個人。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放松,也許這是你人生的第一次放松。
82,自我保護:偽裝、表演和欺騙 典型的信念:我不能這么自我!我必須適應!我很差勁!我不夠優秀!我沒有價值!
83,緊急援助措施:偽裝的人不可能一下子變得真誠,你需要放棄自我保護策略并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觀點。過去,你之所以不敢這樣做,是因為內心的陰影小孩缺乏勇氣,認為必須適應別人,才能獲得歡心。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現在的你已經長大,完全可以表達自己的意愿,尊重自己。實際上,只要他們敢于表達自己,就會驚訝地發現真實的自己比那個偽裝的自己更受人歡迎。
84,我們介紹了13種保護策略,內心陰影小孩的保護策略很多,本書并沒有一一羅列。重要的是,你要弄清楚自己采取了什么樣的保護策略。保護策略其實是我們自身問題的主要原因。以下是相關的練習。
85,她陰影小孩的信念是:“我不夠優秀!”這一信念讓她感覺自己卑微,被別人看不起。為了避免陰影小孩經歷這種感受,她選擇的保護策略是撤退——離開閨蜜。
86,要想從陰影小孩的模式中跳出來,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陰影小孩和他的信念構筑了你現在的世界。除去那些純粹的命運打擊,你的問題均來自于你對自己和周邊環境的主觀認知。你必須要理解,你是自由的,你可以自己構建自己的認知、思考和情緒。也許你不相信我,也許你陰影小孩的感受太強大,以至于你已經習慣了他看見的世界,但是,如果你有意識地感受你的負面信念是如何影響你的情緒的,而你的保護策略又是如何影響你的日常生活的,那么你就能看見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幸福的世界。
87,Chapter >> 7 治愈你的陰影小孩 我們的壓力越大,越會跟自己抗爭,這是一個心理法則。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跟自己做斗爭。這會讓人疲勞,也不會帶來任何結果。接受自我是放松和有效工作的前提。接受自我并不意味著自我必須完美,或者只接受自己的優點。它意味著肯定自己身上所有的東西。
88,陰影小孩和成人自我分開非常重要,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從陰影小孩的模式中跳出來,轉換為成人自我的模式,在一個理想的距離內去觀察、感受和行動,這就叫覺察。覺察能夠幫助我們調控自己的感知、思考和情緒。換句話說就是:自我管理。
89,找到你內心的助手和支持者,他們能夠在你困難的時候給予你幫助。他們可能就是萊米身后的那個人或者那支隊伍。你可以設想一個已經過世的真實人物,也可以想象出一個童話里的仙女形象或者超人。去用自己的想象尋找一個助手。也許你在不同的情形下需要不同的助手,這可以根據你的能力和需求而定。每次當你需要幫助時,去想象他在你身邊陪著你。當然以下練習也同樣適用。
90,* 父母應當理解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小孩沒有責任去理解或者滿足父母的情緒和需求。 * 父母的任務是愛孩子,歡迎孩子,孩子沒有義務去博得父母的歡心。
91,*孩子身上煩人的特性,例如不同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等,對他們將來的發展十分重要。父母有責任去理解孩子的這種特性,并把他們引上正確的道路。如果父母只是單純扼殺這種特性,那么只會顯得父母狹隘和貧瘠。
92,當你思考或者談論自己時,嘗試與自己的問題保持距離,你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實現,例如,把“我害怕被拒絕、被拋棄和被嘲笑”換成“我的陰影小孩害怕……”。我經常在我的客戶身上試驗這一條,真的能幫助他們跟自己的問題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表達也會阻止你去完全認同自己的陰影小孩。
93,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跟自己做斗爭。這會讓人疲勞,也不會帶來任何結果。接受自我是放松和有效工作的前提。接受自我并不意味著自我必須完美,或者只接受自己的優點。它意味著肯定自己身上所有的東西。
94,接受自我是接受自己所有的情緒,不管這種情緒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你應當允許自己感受這些情緒,認識自己的優點以及自己的局限,因為只有我們自己認可了它們,才能接受它們;只有我們自己想做,才能改變。這也說明:接受自我不僅僅意味著停滯不前。
95,去跟你的感受建立聯系,在你的腹部進行深呼吸并告訴自己:“是的,這就是我的陰影小孩!”“他就是我親愛的陰影小孩!”“你沒必要躲躲藏藏,我很歡迎你!”你會發現,你越是接受他,他變得越是平靜。他會覺得自己受到尊重、被接受和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