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的故事里充滿著遺憾和不明白。
小八跟室友念念實習的時候在江南,被江南的繁華迷花了眼,一心要到江南發展。畢業后一起來到江南工作。念念經常加班到晚上9點鐘以后回來,周末也要去工作,這應該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如果沒有她跟已婚老板的頻繁聯系的話。
很快念念跟戀愛4年的男友分手了,理由是從未掩飾的嫌棄他窮,給這位前男友的分手理由卻是:“我們不適合,你媽不同意我們在一起。”分手后依然在寂寞的時候跟他打電話、通視頻,跟他說自己過得不開心。另一方面,讓我們所有人可以給她介紹男朋友了,標準是:長的帥,要有錢,對她好。
“我現在都不知道怎么跟她相處,話都不知道怎么說,我們的觀點老是不在一起,會吵架。我們的心已經離的很遠了。”小八說,雖然念念一直沒有分擔家務,她都已經習慣了,但是升職成主管之后,在家用命令語氣指使,理所應當的態度還是讓她越來越難以接受。
感情甚篤到現在變成了只是湊合過日子,分擔房租。
余華的《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一句話:“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個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連夢想都不平衡了。”我想這句話可以解決小八的困惑。
有些人會將不平衡當成動力去好好努力,有人卻只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去擺脫不平衡。
我也碰到過一對閨蜜在畢業后的一年半鬧到老死不相往來。毛毛和阿一、阿一的男朋友三個人合租,下班一起吃飯,偶爾一起逛街。阿一的男朋友自覺承擔花銷,毛毛從來沒有提過還錢的事情,阿一也覺得不好意思跟她要。
兩個月后,毛毛不上班了,天天在家打游戲,她說上班太累了,然后毛毛連房租也不付了。
阿一的男朋友養著兩個女人,還養著一輛車,壓力太大了,他差點跟女朋友分手。阿一也終于忍受不了了,把毛毛趕出去了,友誼也到頭了。
毛毛有錯嗎?有。那阿一就沒有錯嗎?也不是。
朋友剛開始相處的時候,是獨立的心理,沒有想過從朋友身上得到什么,得到的時候,會開心、驚喜、暖心。重復得到,就形成依賴,理直氣壯的覺得本就是應該的,不會再有驚喜和感恩。相反你不給予的時候,反被埋怨。
人生的路越往后走,越會明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意義。兩個人相處,不論男女,性格相合會相處的好,但三觀一致才會相處的久。感情是一種消耗品,雙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給這個消耗品做保養或者消耗,比起愈加濃烈,它更加經不起消耗。
友情的開始到結束,無非是對三觀是否一致的審核和考驗,走的下去的也不一定能走完一生,走的過程中卻一定是積極而愉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