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友小雅和她老公上周奔赴了泰國,一個星期的時間里,我在朋友圈欣賞了一遍泰國的美食美景。
從清邁小城的藍天白云到充滿童趣的瑞士綿羊農場,從古典輝煌的吉鋪鎮走到芭提雅的浪漫街道,琳瑯滿目的泰式小吃,還有各種花式秀恩愛姿勢。這是我打開朋友圈后,在小雅的九宮格里看到的風景。
上面還配了一段文字:和老公一起去泰國游玩,好幸福,沒來過的朋友們可要看清楚了。
我知道小雅平常也喜歡刷屏,無論是出門游玩還是深夜自拍,去商場血拼還是吃個外賣,都要發個朋友圈無病呻吟一番,但我始終不明白她為何如此高調?
有一次我問她說:“你經常發朋友圈,是在記錄生活嗎?”
她下巴抬起高傲地掃了我一眼說:“這是我對生活的儀式感啊。”
那一瞬間我竟無言以對,泰國那么大一片地,你去一周拍個照,可能連泰國的五分之一都沒走完,就算完成了對生活的儀式感?那你的儀式感,未免也太敷衍了吧?
的確,現在儀式感這個詞,就像病毒一樣,扎根在年輕人的腦海里。
失戀了發個朋友圈,稱為儀式感;
出去旅游發個朋友圈,也叫儀式感;
半夜吃個宵夜感慨生活,也能配上儀式感的畫風,整整齊齊的美圖拼湊;
哪怕是彈個吉他表白,也能湊上儀式感的節奏發個朋友圈小視頻。
仿佛發了朋友圈了,儀式感就算完成了,然后皆大歡喜地說一句“我完成了我承諾的儀式感。”
但那些在朋友圈精美擺拍五分鐘,修圖二十分鐘的食物,也許你根本沒吃完;
去圖書館買回來拍照霸屏朋友圈的兩三本雞湯書,可能過了三個月你還沒拆封,隨手被你丟在房間某個角落。
那個你大老遠跑去點了昂貴的菜系,只為了拍攝文藝裝飾的餐廳里,我猜店里的老板也并沒有你說的那么有人情味;
這些活躍在朋友圈的種種假象,就是生活的儀式感嗎?
我想所謂的儀式感,不僅僅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更是從內心對生活的虔誠,以及,真是地表現在現實生活中,而不是膚淺地表現在朋友圈中。
你有儀式感和“發朋友圈讓別人看到你的儀式感”完全是兩回事啊,前者需要你真實地去完成,后者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假裝完成”。
2.
姑娘小A是我單位的同事,她皮膚白皙,人很斯文,是個話少安靜的姑娘。
但奇怪的是,她很少發朋友圈。偶爾我翻開她的朋友圈,想看看她的動態,卻只有三兩張簡單的天空圖,便再無其他。
但在生活上,她卻是一個十足的“精致”人兒,不僅懂得各種生活的小情趣,也能很好地生活,把小日子過得有條不紊,豐富多彩。
我小女兒的鞋子,就是她一針一線縫出來的,鮮亮的蝴蝶圖案都是由針織勾勒而成,旁邊還點綴著許多鈴鐺,孩子穿起來走路,鈴鈴作響。
我打趣她說,你有這門手藝還工作什么呀?發個朋友圈廣而告之,再開個微店,也能養活自己了。
她卻微微一笑說,班還是要上的,這門手藝,就當做消遣了,生活無趣,總得有點儀式感吧?
她口中的儀式感,和朋友圈里的“精彩”不一樣,而是對生活的踏踏實實的熱愛和踐行。
每逢過節,她都會買花,把枝干修的整整齊齊,看起來美觀雅致,怡景怡情。但她從來不發朋友圈告訴別人她的儀式感,而是默不作聲地考了插花師,更加耐心專業地把這一份儀式感進行到底。
她雖然長得斯文乖巧,但其實內心卻如天雷地火。她和老公約好,每年都要去登雪山,就當做是度蜜月,這是她對待愛情的儀式感。
我也曾收到過她和老公在西藏雪山頂的合照,沒有修圖也沒有九宮格,兩人戴著氧氣瓶比著勝利的V型手勢,她的臉上都是燦爛的笑容。
但我翻遍了她的朋友圈,也依然是一張天空圖片,連個文字都沒配。
沒有買圖秀秀的p圖,也沒有點贊的等待,更無須守著手機回復評論,但她的儀式感,卻有沉甸甸的力量。
因為她對生活和愛情的儀式感,不會在朋友圈做“假承諾”,而是真真切切散落在現實的生活中,遍布每個角落。
3.
朋友圈固然是個好東西,足不出戶就能窺到各種人的情緒和日常。
但對于生活的儀式感這樣的東西,是很難通過發張配圖寫段文字就能悉數道盡。換句話說,那個三秒就被刷屏的快速朋友圈,無法去承載生活“儀式感”的厚重。
為什么朋友圈無法承載生活里的儀式感?原因無非三點:
第一,大多數人的朋友圈都是假象。
你看到她曬了朋友圈,一杯咖啡兩本書,歲月靜好的模樣引來無數點贊圍觀,難免會虛榮心爆棚也順手抄幾張照片發上去。
但收獲點贊之后,依然是空虛,畢竟有幾個人能活成朋友圈里的自己?
你想活成有儀式感的樣子,就更不可能通過虛假的朋友圈實現。而是要在生活里不斷地努力,去靠近你想要的生活,把控自己的人生。
期望在年底能夠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游,就得在一年之中拼命拿績效,可能背后要付出無數的熬夜、加班、陪客戶、應酬喝酒。
為了達成生活的儀式感,現實里你要比朋友圈的自己付出更多東西。
第二,通過朋友圈樹立的儀式感,容易被遺忘。
在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朋友圈已經變成了宣泄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真正心靈棲息的地方。
木心在《從前慢》里寫:從前日色都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越是儀式感的東西,越需要人慢下來,用心去感受。
那些發過的朋友圈,會在一天之內被刷屏,在消息里消失殆盡。這樣的通過發朋友圈來樹立儀式感的行為,本身就會被很快遺忘。
真正的儀式感,并不能通過一些表面的形式去樹立,而是要安靜地,在心底沉淀,保留對生活的那一份虔誠。
第三,儀式感來源于生活,也歸于生活。
別再去朋友圈里,尋找你想看到的儀式感,也無須為他人的點贊而沾沾自喜,為他人的評論惴惴不安。
儀式感來源于生活,而生活才是最高級的儀式感。
那些生活里的細水長流,纏綿悱惻和驚心動魄,才是讓你有勇氣尋找“儀式感”的源泉。
學著過好屬于你的生活,無論精彩還是悲哀,這才是你真實的人生。經歷了悲歡心酸,你才有可能,從中找到屬于你的儀式感。
愿你的口中的儀式感,永遠鮮活地存于心口,展現于生活中的每個縫隙,而不是,安靜地死在你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