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孤獨,是每個人成長路上,逃不開的命題。
我在讀大學時,時常一個人吃過晚飯,然后捧著一本四六級核心詞匯,慢慢走過通往圖書館的林蔭道。自習室內看似熱鬧,每個人桌上都堆著一大堆輔導教材,在埋頭啃著書本。
其實大家都是孤身一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與文字對話,和公式糾纏,和單詞談戀愛。
偶爾會瞟一眼手機,看看是不是有人找。有時看著看著,趴在桌子上睡著了。起身一看,自習室已空無一人。只有晃啊晃的燈光,還有看似很漫長的日子。
回寢室的路上,我經常抬頭看看漆黑的夜空,更加覺得人類的渺小。浩瀚的宇宙,地球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存在。而我們每一個個體,更是塵世里的一顆塵埃,微不足道。
我們匆匆幾十年的光景,在地球46億年的時光隧道中,只是一瞬。突然覺得,活著真好。有痛苦、有悲傷、有苦惱,這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后的一片虛無,縹緲無依。
于是便一個人勇敢地走。成長,不就是擁有獨自生活的能力嗎?
02.
一個生活在北京的朋友,跟我分享她的故事。
她剛到北京時,人生地不熟,只覺得京城好大,自己好小。一個人找房子,一個人燒飯,一個人坐著地鐵上下班,對著手機屏幕,瀏覽朋友圈的日常。
有一次,她媽媽從幾千公里的地方,坐著綠皮火車來看她了。她說一切都好,北京很繁華,比咱們那小地方好玩多了。媽,你退休也住過來吧。
說這話時,她其實心里很沒底。北京的房價,是每個奮斗在北京的外地人,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談到結婚,買房時,她只能呵呵敷衍過去。
下午臨走前,她媽媽給她做了一頓飯,留給她做晚餐。
她把菜從蒸鍋里端出來時,被蒸汽燙到了手。熱騰騰的飯菜,嘩地一下,全部灑到了地上。
餐盤里的魚肉散掉了,油流了一地。她眼淚嘩嘩地就流下來了。
在北京一個人生活了3年,被領導訓過,被客戶灌醉過,被同事嘲笑過,她從未哭過。這一刻,她忍不住淚流滿面。
她一邊哭,一邊把沒臟掉的魚肉,一點點撿起來吃掉。她覺得這并不羞恥,媽媽做的飯菜,怎么吃都香。
從那以后,她更加拼命了。她害怕,自己成長的腳步,趕不上父母衰老的速度。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走,人生只剩歸途。
那時候,我們就真的是孤身一人了。
03.
大學同學小赫,在進大學之前,他就學會了抽煙。
小赫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成績好、沒有任何不良嗜好,更別提抽煙了。
當年他考上了大學,家里高興壞了。但是伴隨著喜悅的,還有沉甸甸的學費。他家里并不富裕,四年幾萬的學費,并不是小數。
但是偉大的父母總是有辦法。當天晚上,他父親,把幾個很厚的信封,交到了他手里。他沒說什么,給了父親一個堅定的眼神,相擁,把錢拿進了房門。
半夜,他在客廳偷了父親的打火機和半包煙,一個人躲在房間里,抽了起來。
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總是精明。他在凳子上,看到推門而入的父親,瞬間傻眼了。空氣仿佛凝固了。他已經準備接受父親兩個響亮的耳光。
但是他父親穿過煙霧繚繞的房間,只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頭,然后關門走掉了。
他從未覺得,自己的父親如此偉大。那一天,他知道,生活不容易。
從此以后,生活的重擔,要自己慢慢來扛。
困難的路,要學會自己一個人走;
未來的幸福,要習慣一個人去創造。
我們已經不再是被人照顧的小孩,我們要學會慢慢適應成人世界的規則。變得堅強,變得隱忍,變得勤奮而辛苦,變成我們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這個過程,必然是要經歷陣痛的。
很可能,要經歷一萬次悲傷,那就去經歷。
要遭遇諸多質疑的眼光,那就去勇敢地承擔。
要獨自面對許多麻煩,那就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電影《激戰》里有句臺詞:
“既然上去了,就不要怕。怕,你就輸了一輩子。”
別怕,挺住,意味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