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復旦大學天價轉讓抗腫瘤藥物生產專利的新聞迅速在網上傳播,讓本就十分鬧熱的網絡更加喧囂,各種質疑紛至沓來,失望者有之,痛心者有之,謾罵者有之,唯獨缺少肯定贊賞的聲音。
專利轉讓、買賣原本很正常的事情,現在卻被眾多網友貼上了“拿著納稅人的錢去研究,成果卻賣給外國”、“國內教授唯利是圖”、“賣國賊”等標簽,瞬間將此事推到了事關“人民福祉”、“民族利益”的國家高度。
筆者以為,這些評價無論是對復旦大學,還是對專利的發明人,特別是對從事科研創業的人才,都是不客觀、不尊重、不公允的,某種程度上更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各地也不遺余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實現這些目標靠什么?主要靠科技、靠創新、靠人才,就是通過人才的創造性勞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鼓勵科研人才創新創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共識,更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然而,具體應該怎么做,做些什么,暫時還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各地都在積極探索之中。復旦大學的做法是很好的實踐,尤其在目前國內產學研模式還不夠完善,科研成果價值評估體系還未成型,發明專利市場轉化率較低的情況下,向國外轉讓專利也許是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徑,無論對于更好激發科研人才的積極性,還是提高國家創新技術的國際認可度,都非常有好處。
企業界有一種說法,“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標準”。發明專利就是“標準”的重要指標之一??梢哉f,發明、轉讓、買賣專利本身就是一種新經濟,也是當前許多發達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這方面,我們更多的應是轉變發展觀念,而不是糾結于“該賣還是不賣”。
據統計,2015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達110.2萬件,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但囿于種種原因,絕大多數專利都處于“沉睡”狀態,不但沒有發揮應有價值,反而浪費了大量資源。因此,如何讓這些海量專利轉變為經濟增長新動能,是我們應該嚴肅思考的問題。
筆者認為,除了加快推進國內科研成果價值評估體系建設以及產學研合作項目落地外,通過向國外轉讓、買賣發明專利,實現價值最大化,實現新舊經濟的轉換,也屬于創新驅動發展!(作者筆名:大盆面)合肥華信專利:15055183700
?;??Π[??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