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上周,在線醫療平臺掛號網宣布完成3.94億美元的D輪融資,由高瓴資本領投,高盛集團(中國)、復星醫藥和騰訊產業共贏基金跟投。與此同時,掛號網宣布更名為微醫集團,并表示未來將重點發展三方面:一、投資3億美元構建全國分級診療平臺;二、推出“責任醫療計劃”;三、用1.5億美元建設5大區域手術中心。
熊貓資本的合伙人梁維弘曾于2012年在晨興創投(MorningSide)參與了對掛號網的C輪投資,對于掛號網的此輪融資及未來發展,梁維弘認為掛號只是入口,最終必須落地;在線掛號并不能解決醫療資源不均衡、不匹配等根本性問題,最終要做的一是打開供給,二是提高效率。
作者:梁維弘(熊貓資本合伙人)
自2009年衛生部頒布《關于在公立醫院施行預約診療服務工作的意見》,允許醫院與第三方中介合作預約掛號以來,類似的掛號服務在全國各地都有,有些地方是通過電信運營商,有些地方則是自己做了平臺。掛號網的創始人兼CEO廖杰遠在傳統資源整合方面很有經驗,抓住時機做了一個中國最大的在線掛號平臺。但是廖杰遠的愿景是做一個最大的在線醫療平臺,掛號網要解決的還不僅僅是在線掛號的問題。
掛號是入口,最終要落地
首先要明白掛號是不能盈利的,如果盈利性質就變成黃牛了,必然會遭到打擊的。掛號作為剛性需求,最終只是一個切入口。難點在于,掛號的人在網上掛到號,就走了;沒掛到號,也走了。雖然是剛性需求,但不見得是個商業模式。
這就是掛號網當時遇到的問題。所以也想了很多方法,能不能通過掛號這個切入口,把消費者的數據沉淀下來?但這對于病人而言門檻也過高,如果在網上掛號需要病人清楚填寫掛什么科、看什么病、病史是怎樣的,能做到這些并不容易。當然通過這點,可以實現有效的導診和分診。譬如某個病人該不該掛這個號,要不要掛這個醫生,看的病不對。這樣做可以調高就醫效率,但也是極為有限的。
另一方面必須明白的是,掛號難的原因是醫療資源的不匹配,這是線上醫療平臺解決不了的。線下排隊掛不上號,線上也同樣掛不上號,因為號源數量不夠,不是單靠將入口從線下搬到線上就能解決的。
所以說,要解決醫療資源不匹配、不平衡、稀缺性等問題,并不是掛號網所能解決的,說到底是一個體制性的問題。能夠做到的是,能不能最終把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提高起來?所以掛號網就選擇做了微醫,這也是我們當時一起探討的一個可能的方向。
我的理解是,掛號網一定要落地,否則只是個互聯網公司。因為醫療服務最終是要落地的,這是唯一的出路。無論是與線下的醫生集團合作也好,或者跟醫院合作也好,最終是要落地的,甚至自己建醫院都有可能。
其實落地不光是掛號網一家的問題,像春雨醫生也在線下做診所。對于線上醫療平臺而言需要落地是肯定的,只有落地的模式不一樣——可能是不那么重的方式,可能是跟人家合作的方式。
要么打開供給,要么提高效率
要解決醫療資源的不對稱、不平衡,大家都在想辦法,單靠一個線上的掛號網站顯然不現實。在我看來出路無非兩條:要么把供給量打開,比如把社區醫院引進來,包括醫生多點執業;要么把效率提高,比如一個醫生一天看100個病人,其中可能有一半病人是不該由他來看的,這時候導診分診或分級診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做導診又不是那么容易的,這意味著所有做導診的人要變成全科醫生。另一方面,病人的整體水平不高,要讓他們把自己的病情描述也并不容易。如果有一個工具讓病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例,也更好地讓醫生管理自己病人的病例,這應該是有價值的,但目前看來沒有特別好的。對于醫院而言,也沒有動力去做和分享電子病歷,每個醫院都像信息孤島一樣,很難打通。
所以我覺得做導診和分診在目前的背景下有一定的價值,但真的做起來卻很困難?,F在很多人在做線上問診、輕問診,實質上也在試圖解決這一問題。有些病可能沒必要到三甲醫院去看,在線上做初步問診,再導診分診到線下,讓醫生和病人更好地匹配起來。
這就是為什么掛號網最終要走到微醫上來,再走到線下,說到底都是落地的問題。微醫這個名字,與后來投資掛號網的騰訊并沒有什么關系,當時廖杰遠只是覺得醫生需要一個像微信這樣的工具,與病人進行更加高效的溝通。但醫生并不愿意把私人微信留給病人,所以掛號網才做了一個像微信一樣的工具,叫做微醫。
我個人的觀點是,醫生和病人之間的管理工具是有價值的,尤其是在慢病管理方面。醫患雙方更有效地溝通,提高醫生效率。但是這樣的產品真正能滿足醫生和病人的需求的還是很少,而且依舊無法解決當前中國醫療的核心問題。掛號網的線上分級診療和線下區域手術中心,未嘗不是新的探索方向。
總結
目前中國人看病的現狀是,本來供給就缺,何況效率還低,所以存在大量的掛不上號的問題,這是個體系性的問題,并不是掛號網所能解決的。下一步需要做的無非是把供給打開,把效率提升。
掛號網和其他在線醫療平臺的出路肯定是落地。單做個第三方掛號服務,肯定做不起來,但大家都在朝落地這方面去努力。很多人在做社區醫院,在做分級診療,希望通過社區醫院、全科醫生進行篩選,再通過他們直接轉診給三甲醫院。
通過此舉,希望把供給打開。也有很多人在做提高效率的工具,微醫就是如此,希望更有效率地把醫生和病人連接起來,甚至更好地與線下的服務銜接(譬如醫生集團),這都是他們現在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