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宗旨在于讓讀者去閱覽,而不是去研究。本書亦非教科書,作者無意做系統的理論構建。它邀請你神游一個精神世界,我認為,這個精神世界既令人激動,又意義雋永。在發出邀請時,有必要向讀者描繪他即將神游的世界;與此同時,如果讀者想要認真對待我發出的邀請,他就必須要超越這本書的范圍,這樣說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作者序言中的這段話很好的說明了本書的意圖,這不是一本知識概論書(知識概論書也不可能是這個厚度...)其中的觀點不求客觀,甚至有很多作者本人的觀點,語言詼諧幽默,有的地方還挺有文學色彩的。它的作用是讓我開始對社會學感興趣,開始形成社會學的思維,用這種方法思考問題。
第一章 社會學家的形象
作者羅列的幾種常見的社會學家形象,并指出了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1.社會學家不是什么樣的
● 社會學家應該如實的記錄社會的原貌,而不是社會改革的推動者。社會學專注于解釋,而非應用。
● 社會學家不是行為統計數字的采集人
雖然不無遺憾,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學家及其行業的這個形象,并非完全是幻想的產物,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不久,美國社會學家堅定的從理論研究轉向經驗研究,而他們的研究是極其專注而狹隘的
社會學家的闡釋,必須要超越數據的范圍
● 社會學家不是冷眼旁觀者
2.理想形象是什么
社會學家是對人的所作所為感興趣的人,他不恥下問,他的興趣非常強烈、永無止境,他的自然棲息地是世人的一切聚集地,無論這些聚集地是在何方。社會學家感興趣的東西可能還有很多,但他的壓倒一切的興趣始終是在認識的人的世界——世人的制度,歷史和熱情。既然他對人感興趣,人的一切所作所為就不可能是完全枯燥乏味的東西。凡是激發人終極信仰的事件,舉凡使人悲傷、輝煌、極樂的時刻,他都自然而然地感興趣。
理解社會學一個很好的對比:對律師而言,重要的是了解法律如何看待某種類型的罪犯,對于社會學家而言,了解罪犯如何看待法律,具有重同等重要的意義
第二章 作為意識形態的社會學
意識形態的定義: 某一思想為社會上的某一既得利益服務時,我們就把這種思想稱為意識形態
我們可以說,社會學的首要智慧是: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樣子。這句話表面上看很簡單,簡單得容易使人上當。考察片刻之后你就會發現,這句話并不簡單。社會現實有許多層意義。每發現一層新意義都會改變人對整個社會現實的感覺。
例子:
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做進一步的解釋。以貧民窟里下層階級的居住區為例,它想讓青少年擺脫公眾反感的青少年幫派活動。社會工作者和警官界定“問題”所用的參考框架,是由中產階級的、令人尊敬的、公眾首肯的價值觀決定的。據此,青少年開著偷來的汽車兜風是“問題”,如果讓他們在小區里玩集體游戲,那就是“解決問題”。然而,如果你改變參考框架,從那些幫派頭頭的角度來看問題,界定“問題”的方式就顛倒過來了。如果幫派成員被集體活動吸引而離開他們的團伙,那就成了損害團結的“問題”,因為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團伙的活動賦予團伙威望;讓社工們從哪里來就回到哪里去,那才是團伙的“解決辦法”。一個社會體系的“問題”對另一個社會體系來說是正常的事情,反之亦然。代表兩個體系的人圍繞忠誠與不忠、團結與偏離所下的定義是矛盾的。面對這樣的情況,社會學家可能會按照他自己的價值觀認為,中產階級世界的威望更加可取,因此他想為這個小區助一臂之力,他想要在這個沒有主教的地方設置一個前沿陣地。然而這并不是說,社工負責人感到頭痛的問題就可以和社會學家的問題畫等號。社會學家想要解決的“問題”涉及對整個社會情況的理解,涉及兩個體系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他要研究的是,兩個體系如何在相同的時空中共存。稍后我們將會更加清楚地看到,社會學家能夠從兩個互相較量的體系的角度來看問題;實際上,他這種研究能力正是社會學意識(sociological consciousness)的標記之一。
社會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
講到這里有一點大概已經明白:社會學家感興趣的問題未必是其他人所謂的“問題”。官方和報界(可惜還包括一些大學的社會學教材)所謂的“社會問題”把明明白白的事情搞得朦朦朧朧。人們通常所謂的“社會問題”是不能按照官方界定運轉的社會事件。于是,他們期待社會學家去研究由他們界定的“問題”,讓社會學家提出“解決辦法”,以使之滿意。和這樣的企盼相反,社會學問題和“社會問題”截然不同,這樣的認識很重要。?
第三章 補記(略)
第四章 人在社會(體制是如何囚禁人的)
● 一個概念
社會控制: 社會迫使桀驁不馴的人回歸既定軌道的各種手段
生活、工作在小型群體里的人,互相認識,彼此忠誠,互相聯結,社會學家把這樣的群體成為初級群體。在各種初級群體里,譏諷和閑話是社會控制的有力工具,一個人類社群能夠施予其成員的最嚴厲的懲罰之一是羞辱和放逐。
第一個社會模型:社會是牢籠,控制著個人
社會就在那里,不能否認,必須面對。社會外在于我們,包圍我們,涵蓋我們生活的一切方面。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定位于社會體系的某些具體部分。我們的定位幾乎預先決定和界定了我們所做的一切:從語言到禮儀,從宗教信仰到自殺的可能性。在社會定位上,社會不考慮我們的愿望。我們在精神上對社會規定和禁令的反抗會于事無補,而且常常是徒勞無益的。社會是客觀和外在的事實,特別以壓制的形式面對我們。社會制度形塑我們的行為,甚至塑造我們的期望。社會制度給我們賞賜,也就是讓我們承擔任務。如果我們跨越雷池,針對我們的社會控制機制和壓制手段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在我們生存的每一刻,社會的制裁都是以孤立我們,嘲笑我們,剝奪我們的生計和自由,其終極手段是剝奪我們的生命。法律和道德為這此懲戒的辯護可以說是滴水不漏的。當我們受到制裁時,如果懲戒我們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行為偏離,我們的同胞會表示贊同。最后,我們的社會定位不僅存在于空間里,而且存在于時間里。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歷史實體,在時間上它超越了任何個人的生命歷程。社會走在我們身前,存在于我們身后。我們出生之前,社會已然存在,我們去世之后它將繼續存在。我們的生命只不過是漫長歲月里社會宏偉征途中短暫的插曲而已。總之,社會是讓我們身陷囹圄的歷史囚籠。
第五章 社會學視角 社會在人
第二個社會模型:角色理論(我們就像牽線木偶)
角色,是對典型期望的典型回應
這句話實在說得太拗口了。我的理解是,角色就是對一個位置的期望,比如說我們希望成為學生,那社會就有對學生這個位置的期望,典型這個詞只是為了讓這句話變得更嚴謹,也讓這句話變得很拗口
角色理論提供的有關人的觀點是基于人的社會存在的觀點,這個觀點告訴我們,人在社會的宏大戲劇中扮演著許多角色。
這種觀點對自我的連續性提出挑戰,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自我不再是鋼板一塊,不再是從一個情景過渡到另一個情景的既定實體,更加準確的說,自我是一個過程,不斷的創造和再創造的過程,人進入每一個社會情境時,自我都要發生變化,自我靠纖細的記憶之繩,串聯在一起。
關于身份性質的社會學視角使我們深入理解偏見的意義。于是我們就得到一個令人心寒的感覺:偏見這種預先的判斷不僅和受害者的外在命運有關系,這一命運掌握在壓迫者手中;而且和受害者的內在意識有關系,這一意識由壓迫者的期望所塑造。偏見最可怕的影響是,它使受害者成為偏見給他塑造的形象。在反猶環境中生活的猶太人必須要苦苦掙扎,才不至于越來越像反猶者刻板印象中的那種猶太人;同理,在種族主義環境中生活的黑人也必須要這樣苦苦掙扎。耐人尋味的是,這樣的掙扎只有一絲成功的機會。只有當他周圍的人給他提供抗衡偏見的保護時,他才不至于被偏見給他描繪的刻板印象壓垮。外族可能會把他當作另一個一錢不值、卑鄙低賤的猶太人,因而鄙視他;不過有一個機制能夠幫助他抗衡外族不承認他的價值的偏見。
角色扮演并非欺騙:
倘若讀者認為,在我們描繪的社會圖像里,人人都在動心計、搞陰謀并刻意偽裝去欺騙別人,那就完全誤解了我們所說的意思。剛好相反,角色扮演和身份構建過程一般是不假思索、沒有計劃的,幾乎是自動的。正如方才所述,自我形象始終如一的心理需求能夠確保角色扮演和身份構建的性質。故意的欺騙要求一定程度的心理上的自我控制,但很少有人能夠控制自己的心理。不誠實的現象十分罕見,其原因就在這里。大多數人都是誠實的,因為這是心理上最容易遵循的路子。換句話說,人們相信自己的行為,容易忘記在此之前的行為,相信自己對于生活各方面的要求都是負責任的,并因此而愉快地生活。誠實是人的意識,但入卻會被自己的行為所蒙蔽。借用大衛·里斯曼的話說,誠實的人相信自己的宣傳。以上文討論過的社會心理動力學的觀點來看,納粹殺人犯在描繪自我形象時的供詞還是誠實的,他們說自己是官僚,實際上面對讓人反感的緊急情況時,心里也覺得厭惡;而我們則覺得,他們的托詞僅僅是為了博取法官的同情。他們富有人情味的懺悔或許和他們過去的殘暴同樣誠實。正如澳大利亞小說家羅伯特·穆齊爾(RobertMusil)所云,每一個殺人犯的內心深處都有一方小天地,在那里他永遠是無辜的。生活的四季交替運行,你必須要像更換衣服一樣更換你的外貌。此刻我們關注的不是這一類“個性缺乏”(lackofcharacter)的心理困境或倫理意義。我們只想強調指出,這就是習慣性的心理程序。
第六章 社會如戲
對社會控制的三種抵抗手段:變革、超然和巧妙利用
變革:革命
超然:
超然的態度是抵抗社會控制的辦法,這樣的處事態度最早始于老子,斯多葛派把它發展成一個抵抗的學說。他們退出社會舞臺,隱居到自己的宗教思想和社會,領域里。進入自我流放的境地。但他們依然承載著起初在社會里獲得的語言身份和知識儲備,盡管通常要付出巨大的心理代價,但是為自己構建一座精神的城堡還是可能的,出世者幾乎可以把社會的日常期待忘得一干二凈。在修建城堡的過程中,這個城堡的精神氣質與其說是與周圍社會體系的意識形態決定的,不如說是由堡主自己決定的,如果有同道與你共筑城堡,你確確實實可以構建一個反社會的城堡,他與那個合法社會的外交關系,可能會減少到最低層,最低限度,順便指出,到了那樣的境地,超然出世的態度產生了,心理壓力就會降到最低界限了
巧妙利用:
逃避社會包裝的第三種方法,即巧妙利用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是個人并不嘗試去改變社會結構,也不對社會結構采取超然的態度,相反,他用社會結構的合法守護者,未曾預料的方式去有意識的利用這些社會結構,根據他自己的目的,在社會叢莽中獨辟蹊徑。
● 一個概念:角色距離
角色距離:在扮演社會角色的時候,不能過分認真,要學會游離于角色之外。但又不能過分游離,過分憂慮的社會是危險的,每一個角色都過分游離的社會是危險的
第三個社會模型:社會如舞臺
我們來看社會的第三種圖像,即社會如舞臺的圖像,是活生生的演員登臺亮相的舞臺,第三種圖像,不會涂抹掉前兩種圖像,叢某方才考慮過的社會現象的角度來看,第三種圖像比兩種圖像更為妥帖,這就是說這個戲劇模式并不否認,演員在臺上表演時受到經理的外部控制和角色的內在控制,盡管如此,演員還是有選擇的余地,積極投入或者應付,或用內心的信念闡釋,或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時甚至拒絕登臺演出,如果用戲劇模式這一中介來看社會,我們總體的社會趨勢就會大為改觀,現在看來,社會現實似乎是棲息在許多個體演員的合作之上,基礎搖搖晃晃,或許可以用一個更好的比方:社會現實似乎是許多雜技演員所做的高難度的平衡,他們盡力保持社會搖晃的結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