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簡書就用我報名新教育網校的作業作為開篇吧,我知道自己的認識水平,文字功底淺之又淺,這也就是說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呵呵,這批評性的語言也就是中國人用中國文字用在中國人的思維中,看似護住了面子,指出了方向,其實很可憐。好,就當是我決定上網校的動力源泉吧
2018、7、26
《我的閱讀史》
? ? ? 看到這個作文要求,我不禁啞然失笑,慌忙問自己,我閱讀了嗎?讀過些什么?不可能什么也沒讀過吧,可好像什么也沒留在記憶里啊,真的,沒有哪本書的書名一下子沖進我的記憶中,讓我感到我是個讀書人,有閱讀史可寫。可反過來又問自己,一輩子的教書人,怎么可能沒有閱讀史呢?仔細一想,我似乎找到了這種狀態的原因:喜歡讀書,可從沒有系統讀過書,所以零零散散的閱讀也就構不成可以寫在紙上的閱讀史。這也就是自己之所以在奔六的時候決議要上網校以彌補一生缺憾的主要原因,發自內心的感恩讓我遇見我心儀的語文學科和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時間,還有那么多難得的名師。這其中首先要感謝郝曉東老師的引領上路,路上能否走好,能否好好結業,當然是看我的了。
一填表就讓寫三千字的閱讀史,老師會好好看嗎?看了之后對這位大學生,對是大學生,起碼我不能自己把自己界定在老學生這個概念中,會有什么初定?不管客觀如何看待了吧,借此回顧一下自己的讀書經歷也是難得的機會。
一、小人書也算書吧
? ? ? 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因為爸爸媽媽晚上要到單位開會,把我鎖在家里,前提條件是走之前到新華書店買五本小人書讓我看,書名內容都不在記憶里了,只留下我一個人不停地翻書,無聊的翻書的情景。從小我的小人書在小朋友們當中算是最多的,可對讀過的小人書的畫面有印象的好像就那么兩個,一是關公邊喝酒邊把一直胳膊交給華佗,下面還放著一個盆子接就出來的血。二是一個大水缸被幾個大小人圍觀著,有一個大洞邊流水邊流出一個娃娃。長大后才知道一個是關公刮骨療毒,一個是司馬光砸缸。這印象對我的成長潛移默化成了什么?因為沒有系統讀過心理學所以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我相信肯定有影響。
二、大部頭書
大約是三四年級的時候,自己主動從老爸的書柜里翻出陳舊的厚書開始在晚上昏黃的電燈、常常沒電時的煤油燈下讀書,書名還是記住了幾個,比如《苦菜花》《野火春風斗古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林海雪原》等,到后來,這些書從哪里來,又到哪里了,不知道,也沒問過老爸。印象最深的是在月光下讀,后來眼睛就近視了,從上初中開始就得坐在第一排。這些書對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也不知道。回顧當時這些書對我的影響,直白的承認是男女之間的情感,讓我在班級中尋找自己的喜歡,也可以說是情竇初開在小學三四年級。值得慶幸的是一開始瞄準的偶像,我們的班長成了我一生的相伴。
三、高考前的教科書
好荒唐的年代,恢復高考首批應屆生參加高考,好像所有要考的都是從新的知識學起,以前什么也沒學過似的,也沒課本,都是油印的題,那本薄薄的高考大綱反而被在老師的帶領下翻的破破爛爛的。到現在想起來,學了什么考了什么都不記得,只留下起五更睡半夜的死記硬背的苦學過程的不堪回味。這段時間的苦學證明,沒有系統的知識積淀,可以通過記憶拿到高分實現跳龍門,但跳過去之后再如何還得重新再來。應試教育真不會讓人實現真正的成長。
四、英語專業
寫到這里,自己又問自己,上學算閱讀史的內容嗎?教科書算是在閱讀嗎?就算是吧,按著自己的理解和記憶繼續梳理吧。
英語學科不是自己的喜歡,但就是被選在了本來志愿里填也沒填的專業上,理由是都沒學過英語,選年齡小的組成英語班。這一學便成了這一生從教的資本與飯碗。
專科英語讀書的三年,是這一生瘋了一般學習的時光。因為不喜歡所以很刻苦,這叫什么邏輯呢,只能說是真實的經歷和真實的感覺。聽說讀寫,每個環節都是強迫著自己硬學苦學不得不學而學會的。功夫是到家了,但終究沒學出個樣,只是無愧我心的勝任著常規教學,這樣的狀態不可能有更好的發揮。人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發現不了興趣,培養不出興趣,對應不了興趣,還不得不去努力去應對,還真是一生成長中的缺憾與悲哀。
五、《讀者》
從1981年開始,一直到2014年,期期,年年。
太多了,多到什么也沒記住,可仿佛現在的那些碎片知識,理論概念,表達用語又都是出自在那里。這本雜志真可謂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原以為這就是一生的陪伴與鐘愛了,可誰會料想到微信一下子就把《讀者》替代了,而且忘的很快,甚至不想再去觸碰。我為《讀者》而傷感。信息化時代便捷而可怕。
六《羅輯思維》
記不得是誰的推薦,2015年我加了羅振宇的公眾號,一度時間里幾乎成了每天的期盼與必聽,然后就是按著推薦買書。買回來了,每本都翻一兩頁,三五頁,可到最后沒有一本被讀完讀懂。最后連聽羅盼得一分鐘演講也放棄。現在想來,自己一直是渴求通過學習提高認知水平的,也意識到自己在學識上的淺薄成了難以很好的將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的層面的障礙,只是一直上不了軌道得以提升。
七、我的書籍
買了不少,讀了不少,買回來放在書架上再沒有翻過的也不少。閑暇的時候,現在書櫥前,心里在想,這么多書,何時能讀完?讀完又能怎樣?藏書有何意義?到目前為止還真沒有個滿意的答案。但再碰到覺得需要買的書還是要買,尤其是喜歡在機場買書,幾乎每次都買,而且買回來的都要讀完。做行政工作的時候《國畫》《羊的門》讀了好幾遍。做校長時全國教育名家的書常常放在案頭上,李鎮西老師的書也在其中,封面上的照片很是年輕帥氣,在南京“蘇霍姆林斯基專業委員會研討會”上見到時才發現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的引領者,踐行者給人以滄桑感。《新愛洛依絲》我讀了兩遍,還想讀,因為我理想的生活環境就是在莊園里有小孩,有農夫,有教育,有農活,有親情,有友情,有愛情,有實實在在的生活,有詩情畫意的雅致。于是在我外孫出生的時候就告訴他姥姥想讓你成為一個莊園主。
八、組織讀書
在教育局工作期間,在學校當校長期間都組織大家讀書。當時也覺的挺有價值,很有意義,可現在返回頭想想,反倒覺得讀的好沒系統,好膚淺。是,讀書應該是有整體規劃的,是需要啃讀的。不過休閑讀書也是生活的不可或缺。曾一度時間組織十來個有文學愛好的姐妹們成立了一個“繡書社”,每月坐在一起帶著自己喜歡的文章或在農家土炕上,或在草地上樹影下,或在辦公室一起讀文,談感受,兩年后還編了一本小冊子,書名叫《墨繡人生》,雖然不深刻,但現在想來畢竟是幾個女教書人在一起的情趣印痕吧。
九、參加讀書會
一開始被朋友拉進一個讀書群,看著書友們在群里的交流,感覺太高深了,既不敢發言更不敢走進。我問自己,一輩子的教書人,一輩子自以為喜歡讀書,怎么在這里看到人家這樣子讀書而自己像個白癡一般,有一種羞愧難當的感覺。斗膽嘗試著走進去時才感覺這樣子讀書才是個讀書的樣子,于是便暗下決心,堅持一番,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讀書的料。
十、我對閱讀的理解
閱讀只局限于書本嗎?讀萬卷書肯定是讀書,那么行萬里路,交各路友呢?
只要持一種學習的心態,生命中的一切過往都是在閱讀!只是經過專業閱讀的訓教肯定就具備了專業的思維,而專業思維之下,認識才會更客觀,才會有高度。我期待著在學習中提高!
十一、我對未來閱讀史行成的期待
1)授課老師一定要有帶學生走的更遠的魅力與吸引力。當然我知道人在舒適區不會有突破,但老師給學生堅持下去的鼓勵也是必須。
2)有些書我必須是啃讀以激發我對生命的深度思考,有些書應該讓我感到是放松和享受,還有些書我要聽讀。《白鹿原》我已聽了兩遍,聽的過程我不僅和書中人物相識,和陳忠實,桑梓也走了共鳴和鏈接。
3)知行合一是我要繼續讀書的初衷,至于讀的時候,讀了以后會有什么樣的行為,還真不得而知。我不想成為領著退休工資除了一日三餐只有讀書一件事,偶爾出門放放風來度過余生的書呆子。
? ? ? ? 或許是吸引力法則在我的生命中要得到驗證~想讀書就給你個讀書的機會,或許是機緣巧合~18歲考上大學,從此走上從教一生的道路,58歲走進新教育網校,走向哪里呢?我相信,在人生的最后三分之一場中,一定會走的充實而有意義。一定又是一個無怨無悔的選擇。我知道這篇作文放五天再寫寫,外放五天再改改,連續幾個反復后會比現在的要好一些,但我急著交作業報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