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放眼農村,各種非糧食作物的草本植物已經在農田中立足根基,農田荒化已具雛形。
相比某些農田長滿雜草,一些被灌木植株優勢取代的農田則是更進一步,悄然并急速地演替到了灌木階段。
簡單地說,原生演替就是從沒有生命體的一片空地上植被類群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體的空地上進行的植被演替。
我不禁產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今日的農村被人遺棄?
分析現在農村人群的年齡結構可以清楚地知道,農村人以中老年人占大多數,并且六十歲以上老人日漸增加,成明顯的衰退型。這也能很好解釋為什么農田會逐漸荒蕪:勞動力嚴重匱乏。農村人,特別是老年人,普遍反映“田沒有后來人種”。
我們知道,改革開放以來,進城務工人員及其隨遷子女逐漸離開故土到外地謀生,造成農村地區剩下了一批不能滿足工業生產勞動力強度的老人。因此,這勞動力下降是主要原因。
我慢慢細想,開始試圖逐步理清各個關系。
首先是農村地區普遍的落后與貧窮,苦惱著當地想過上小康日子的年輕一代。當社會浪潮(指改革開放)到來時,便自然地吸引著農村青年勞動力進城謀取相比農村多得多收入。
相應地,經濟上的改善勢必引起教育的提高,由于經濟上的認識與教育上的認識在更高一級上均是這些開拓者的思想的分類表現,具有統一性,因此,這些開拓者的后人也被帶去繁華城市接受先進教育。
由此,進城務工人員及其隨遷子女,與農村中衰退型的年齡結構,便形成了。
上述結構形成之后,便需要時間的積累,等到農村人力逐漸被掏空后,方才能看到先前所描述的社會景象。
時光芢苒,我們直接討論時間積累過后目前的狀況。老人無力耕種田地,子女經過外面的打拼后,其思想也隨經濟、教育、現代化等而發生轉變,其中一個表現結果是愿意徹底離開田地。我了解有些人,他們想將父母移至城里,放棄農村這塊“根據地”,這個出發點是孝,可贊可取但是難以實現。
老人與土地的根的情節斷不了,城市沒有相關的人文體系或制度來解決老人進城后的融入問題,這些事宜解決不了,農村老人進城就困難,生活幸福就更難以期盼。
現在要試圖解決這個日益凸顯的狀況,政府人士要做的是制定方針,教育界和社會人士則需要革新觀念。
在某些地帶,由于地理環境屬于山丘,照我看來,應該對該地的次生演替施行“無為而治”。這些地帶不事宜花力氣“除草還耕”,倒是可以考慮經濟果樹之類的。而平原地帶則要花大力氣維護耕地的連貫與持久,同時注意大面積耕地帶來的生態多樣性降低的問題,作相應地物種補充。總之,農田治理要因地制宜。
通過對全國高校錄取分數線的比對可以輕松地發現,在同一個級別的大學里,凡是帶“農”字的大學分數線普遍最低。我想借此說明的是,現在國人思想——輕農。拿這個例子是因為,填報大學一般來講是兩代人意見一致的結果,能夠綜合反映兩代人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我想說明的是,現代的農民,應當是科技智慧與辛勤勞動的結合,現代的農田,應當是獨立于都市商業經濟地帶之外的另一塊經濟大餐。美國農民的日子可以做做參考。
以上說的是,解決問題的兩個方法。
思索了這些,我只是不想看到昔日養育人類的農村田地,被人們拋棄;不愿看到兩代人或兩種人的文化鴻溝,愈發寬闊;也不愿等到未來我們面對子孫,也不知如何講起城市文明以外的地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