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里有個人物,叫方鴻漸,特別有意思,他在歐洲留學四年換了三所大學,最后從愛爾蘭騙子手中買了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來當了副教授,很是混了一段日子。最后,把戲戳穿了,失業了,什么都丟了。這所大學后來就成了國人眼中“野雞大學”的代名詞了。
半個多世紀后,這個骨灰級的詞匯再次被挖掘出來,一段時間內被炒得沸沸揚揚。與小說中的“克萊登大學”類似,實質上,這個所謂的野雞大學就是在沒有得到國家權威認證機構認證的情況下授予欺詐性的或毫無價值的學位的學校,也稱"學歷工廠"、"虛假大學"、"文憑工廠"(Diploma?Mill)。
這些野雞大學通常采用與知名大學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稱,頂著高大上的校名,以混淆視聽的方式招收學生。如美國太平洋國際大學。那些“國際”、“某某州立”、“太平洋”、“瑞士”等字眼不過是野雞大學的噱頭。其以各種手段鉆相關國家法律漏洞,濫發文憑。
近年來,野雞大學泛濫,其危害也是不可小覷的:比如說美國的學校,沒有得到六大認證機構的認證,學位就沒有價值 。正規學校是不接受野雞大學的學生轉學分,其文憑不可以作為升學的證明。另外社會以及用人單位也是不承認的,并且野雞大學的存在破壞了我國的教育秩序以及平衡發展。
那么既然如此,國人為何要去上野雞大學?筆者首先把上野雞大學的學生分為兩大類人:
一 種是不知情受騙型。由于學生和家長對海外學校不熟悉,再加上一些非法留學中介機構的誤導,讓他們用辛辛苦苦積攢的血汗錢,換來一張無用文憑。因此家長和學生一定要選擇正規有資質的品牌性的留學機構來辦理留學。留學生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了解有關情況和信息:一是通過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和中國留學網進行查詢。二是咨詢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中國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外國駐華使館等。如果通過留學中介辦理出國留學,建議留學人員使用或參考使用教育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合發布的《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委托合同(示范文本)》。
以上說的是不知道自己上了個“假大學”,這樣的畢竟是少數。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種大學認證渠道的推廣,不知道自己上了“假大學”的人其實并不多,反而很多人未必不知道自己上的大學就是一所“野雞大學”。
以下說的一種是主動受騙型,簡而言之就是明知“野雞大學”在騙人 ,還要心甘情愿去受騙的。這里又細分為兩種:
一種是不勞而獲者:現在國內有些學生特別鐘情于洋文憑,認為有了洋文憑,就可以在國內找個好工作,過上白領生活,但自己卻不具備相應能力,也不想為此付出艱辛的努力。于是一些“野雞學校”和中介機構便利用這些學生的心理弱點,大打“承諾”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等學生拿到文憑后才發現,這張用十幾萬甚至幾十萬換來的“洋文憑”竟然如同一張白紙。
另一種是明知故犯者:有些人為了一些現實目的,不得不去拿一個文憑回來。他們明知證書是假,但因為報考、升職、考核、入戶等利益驅使,甘愿“花錢買假”。很多僥幸者得逞者,不僅不舉報不投案,反而口耳相傳,很大程度上助長了虛假大學的泛濫。
在“野雞大學”的顧客群體中,有的人是因為不知情而誤入歧途,也有人是明知故犯,刻意購買其山寨文憑來粉飾自己的資歷,雖然出發點不同,卻都與中國人的證書情結有關。
所謂“存在即合理”。在我國當下,有些時候,無論是升職還是求職,都需要一定的學歷和文憑來充門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學歷崇拜”。
“虛假大學屢禁不止,其根源在于“文憑情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社會對一紙大學文憑的極端重視,為野雞大學得以存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憑情結”之下,真假文憑并存。野雞大學在國內之所有有巨大的市場,首要原因是:“學歷不能承受之重”,越是有耀眼的教育背景,越可能打開更為輝煌的機會之門。而外國學歷往往是一張通往成功的名片,“唯證”的功利心態導致一些人不擇手段,這也是外國的“野雞大學”被當成“鳳凰”滿天飛、擁有廣闊市場的真正根源。
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 ,如果野雞大學是“ 蒼蠅”的話,那也是因為我們有了“裂紋” 。因此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體制。野雞大學紅火的一個社會原因是我們推行文憑主義,把學歷看得太重,加之供需矛盾,給野雞大學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野雞大學”的猖獗“得益”于這個社會大環境之下,很多用人單位光是看文憑,或者說太過注重文憑,把文憑當做是評判人才的唯一標準。這就使很多人打了歪主意,想著只需要通過一張文憑就可以拿到理想的工作。當然,這里也不全是這些有著“別樣”心思的人。而真正有才干有才能的人,反而可能會因為自身文憑的限制,而拿不到“offer”,這就是矛盾所在。
扭曲的用人標準在作祟。
很多用人單位把學歷證書奉為選人的圭臬, 把學歷當成職位晉升、提高福利的評價標準。隨著中國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無論是否真正涉及跨國業務,各用人單位都以是否有海外高校文憑作為取才標準。留學經歷成為爭取理想工作機會的重要砝碼,也成為職位晉升、獲取科研經費和提高福利待遇的重要評價標準。
對大多數海外“野雞大學”,除了需要強化政府監管部門對留學學歷的認證與管理,還要與所在國加強合作,公布其名單提示防騙,消除留學信息不對稱的因素,擴大中國學生的選擇面。這樣既避免了少數名校被擠破頭,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充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也許那時“野雞大學”就會逐漸失去吸引力,甚至自然而然消失。
同時,作為個人,不要只是單純隨大流,別人出去了自己也要出去。要理性看待留學,破除功利思想,想想自己適不適合、有沒有必要出國留學。
衡量人才的真正標準是能力,學歷證明可以造假,能力無法造假。
如果社會不拿一紙文憑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高低,不讓文憑附加太多利益,讓那些企圖靠買文憑獲利的人無所圖,“野雞大學”賴以存在的土壤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