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20171208
很想坐著發呆。
1.今天白天讀了《藍色海豚島》,這是獲國際大獎的小說。之前聽過網課群里大咖老師做導讀,當時覺得故事挺有意思的,可是很奇怪沒有升起閱讀的渴望。昨天特地借回來,今天通讀了一遍。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覺得寫得一點也不好。我很郁悶,為什麼我對這本小說的感覺和獎項,以及群里的老師之間差異這麼大。對這本書,我感覺寫得特別假,看起來情節挺感人的,什么舍身救弟弟了,和野狗斗爭,又救助野狗了。總是感覺這些情節像是堆砌上去的。
但問題是,難到那么多評委都有問題嗎?還是我的閱讀鑒賞水平有待提高呢?
本來期待著和大家的共同認同,尋找歸屬感呢,結果卻事與愿違。
另外,我也不太確定是不是自己的個人的好惡感太強烈,阻礙了我讀懂這部作品。
反正這事挺堵的,還放不下。對于要堅持自己的主張,我只是有一種感覺,但是沒有邏輯推理和分析,也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所謂的直覺和感受常常也是混淆的。
或許對于什么是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我自己沒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而這正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
2.孩子常常跟我說,他很希望像KK那樣受人歡迎,像kk一樣把自己的事管理的很好,像kk一樣很乖。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就會起反應,也變換著各種各樣的回復:
(媽媽,我真想回到一年級,從新學起啊!我好像誰誰那樣啊。。。。。)
“干嗎像他一樣啊,我可不希望你像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啦,有人是臘梅,有人是玫瑰,還有人是蒲公英。“
“嗯,我給你講個故事吧:一只蜂鳥遇見了孔雀大帝。。。。。。“
“哦,你有沒有自己不費力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呢?“
。。。。。。
這些回答孩子的版本啊,可以看出不是起反應,就是裹著糖衣的道理。
我為什麼那么著急地回復孩子呢?
我能不能只是聽著呢?
如果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孩子,我可以用自由寫作的方式來探索啊!也許,這比我那么快速地回答孩子,快速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方式制造的問題少一點呢。
是的,這本來也是我參加自由寫作的初衷之一吧。
以自由寫作的方式來做兒童觀察,把兒童觀察的心代入早晚和孩子相處的時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