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在網絡上非常流行,尤其是這兩年。搞得我休完產假,就覺得自己快和學習世界脫節了。
線上線下的社群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秋水老師的《百問知識管理》就詳細介紹了社群的定義。
目前做的比較好的讀書社群有十點讀書,他們設置了精讀,應用,演講,PPT等各種形式。前一段時間流行早起打卡群,后來,我也湊熱鬧去參加了一個手繪打卡群和一個思維導圖訓練營,感覺收獲還是挺不錯的。
怎樣定義好的社群呢?怎樣選擇?
主要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檢驗。
1.? 要適合自己,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
2. 適合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不要搞得疲于應付,那樣效果也達不到。
3. 盡量選擇高門檻的,最好是限制名額的那種。IP訓練營就是,沒有介紹人,根本無從鏈接。
秋水老師提醒,在參與社群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要倒賣產品。尊重知識產權就是對自我品牌的打造。
那為什么要鼓勵參加社群呢?
它的作用就可以拿一個人和一群人爬山進行比較。一個人爬的時候,會感覺孤單寂寞,累了就想回去休息了。
那如果是一群人爬山,一起說說笑笑,一起拍照,一起鼓勁兒,分散注意力,可能很快就爬到了山峰。
但在過程中,我們要避免焦慮。有沒有避免焦慮的方法呢。簡單的建議就是,以目標為導向,只關注某人的觀點或只關注與關鍵詞相關的內容。并要學會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那么參加社群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或者途徑呢?有什么好處呢?
最明顯的就是可以近距離地觀察牛人,并且爭取到可能的合作機會。
盡量讓牛人對你有印象。(這個可以參加秋葉大叔的黃金人脈一課通,里面有超多的勾搭術,網易云課堂的課程哦)。2 要有一技之長,思考怎樣將自己的一技之長服務于牛人,以便實現連接,從而產生價值。3. 重要的是要拿自己的作品說話。有通過打卡,也有呈現具體的作品來曬成果。這一系列的工作又回到了個人品牌的塑造。
現階段我的重點任務是帶好寶寶,在有空余時間的間隙,盡可能地用好目前加入的社群,學習牛人的經驗,打造好自己的技能。
目前我的每日幾樣任務包括:寫作,攝影,思維導圖,手繪和舞蹈。
對,時間確實不夠用,但能做一點,我就每天做一點。我不想一直原地踏步,所以要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日常軌跡。
參加的社群有:
* 思思老師的思維導圖訓練營
* 秋葉大叔的頭條寫作訓練營
* 曾老師的手機攝影課程
* 春楠老師的整理課程
做讓自己怦然心動的事,把學到的快樂投射到生活的每一刻。
下方是秋水老師在音頻簡介里的內容,強烈建議購入老師的課程喲。途徑:喜馬拉雅聽 -搜索《學會知識管理,優秀到不能被忽視》。
1、知識社群,還有一個名詞,叫做實踐社區或實踐社團,二者的意義接近,都是指“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共同的關注點、同樣的問題或者對同一個話題的熱情,通過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互相影響,加深在這一領域的知識和專業技術。”這個定義是埃蒂納·溫格在《實踐社團》一書中給出的。
2、這位愿意這樣做,我們也沒辦法,但我們鄙視這種行為
3、今天的作業:
如果你參加了很多社群,可以做一個行動后反思,也就是總結,可以列一個清單,看看你有多少收獲。這個作業可是把好幾課的內容進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