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三要素,人物,事件和環境。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情節是小說的骨架,環境是小說的背景,可見塑造人物很重要。
那初寫小說,如何塑造人物呢?
首先建議先寫人物小傳。
一個完整詳細的人物小傳對于我們初寫小說的人來說,能避免人物偏離設定的軌道,而且會保持人物的個性化,不會把所有人物寫成一個人。人物小傳也不是不可以變的,根據故事情節和人物在小說環境,事件里的成長,人物也在悄悄發生變化,但這些變化都是圍繞你的人物小傳展開的。
有了人物小傳就可以塑造人物了,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人物肖像,細節,語言,動作,心理,正面和側面。
* 人物肖像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人的外貌,衣著,肢體和神態。
比如你的人物是一個粗魯的男人,而我們可能會把他的肖像描寫成一個小白臉,雖然現實中可能會存在小白臉也性格粗魯的情況,但這樣寫在小說里,就不太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般小說里粗魯的男人是什么樣子,五大三粗,胡子拉渣,衣著很隨意,手上有傷疤,怒目圓睜都可以。
* 細節
細節可以用語言和動作來體現,具體要放在事件里。
這個好象不太好理解,舉個例子,《祝福》里的祥林嫂,逢人就念叨著:“我真傻……”這是一個經典的細節描寫例子,以至于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能記著這么個人,而再有人說“我真傻”時又很容易聯想到祥林嫂,而且引申到一有人碎碎念,就會說這個人,“你怎么跟祥林嫂似的!”這就是用語言體現細節成功的案例。
還有一種細節描寫是通過動作來體現。
例如《儒林外史》里的嚴監生,他是一吝嗇鬼,臨死時見油燈里點著兩根燈芯,怕多費了油,直直地伸著兩根指頭不肯咽氣,直到他的小老婆揣摩出他的心思,挑了一根燈芯,他才點頭斷氣。這里面他兩根指頭的動作,還有整個這件事就是一個細節描寫,把他的吝嗇寫的入木三分。
* 語言(對話)
說到語言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東西,細心點觀察,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說話都不一樣。同為一個年齡段的同性別的人,性格潑辣和性格懦弱的人說話也不一樣。俗語“聞其聲,如見其人”就是這個道理,只聽這個人說話就知道這個人是誰。
所以人物的語言一定要符合他的性格特點,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有時可能會要用到夸張一點的語言描寫。
比如你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文化人,他的語言可以注重字詞的書面化,寫出他文縐縐的感覺。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一句“多乎哉?不多也。”讓人記憶深刻。
還有一種語言描寫就是口頭語,如果一個人說話時必帶一慣用的口頭語,那這個人物就很好區分于別的人物了,但不能每一個人都帶口頭語,那樣小說就沒法看了。
有時我們初寫小說會把所有的人都寫成自己的模樣,雖然極力地寫肖像,動作和神態,但讀者還是分不清誰是誰。為什么?因為我們把對話都寫成了一樣的,基本就是自說自話。
如果你這對話場景中的人物正好是相反性格的兩個人物,那這個對話非常好寫了。比如你描寫一個外向的人和一個內向的人對話,那么對話里,外向的人可能說的話要多一些,內向的人說的話就要少一些,外向人說兩句,內向人答一句,外向人一句話說二十個字,內向人一句話只說十個字,如此一來,兩個人物就區分開來,人物形象也突出了。
這就是反差突出人物性格特點。尤其是多人對話中,反差比較實用。
比如有四個人,一個逗比,一個睿智,一個高冷,一個木訥。一個突發事件,誰先來說第一句話,一般是逗比,因為他話多,但他的話往往都說不到點子上,那么睿智的人出場了,他想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高冷的人上場了,他最后總結,或同意睿智人的方案或否決這方案,那個木訥的人呢?跟隨。可以說話也可以不說話,用動作描寫就行。
這樣,四個人的形象就都區別開來,而且符合人物的性格。
但小說人物不可能這樣簡單的把人物性格紙片化,小說人物是立體的,一般人物的性格里面都有部分相似和部分不同的地方,單一的從對話上不能達到塑造性格,就需要從外貌,衣著,動作,神態和心理以及在同一事件的反應各個方面塑造人物。
* 動作
動作和語言一樣,都是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服務于人物或事件。
比如《背影》里的父親,“蹣跚……慢慢探身……攀……縮”一系列動作把一個胖子父親買橘子的艱難都寫了出來,也突出了父親對我的愛。
假如作者的動作不是蹣跚而是飛快,不是慢慢探身,而是一個翻身,不是攀而是跳,那么就無法符合父親是個胖子的人設,也寫不出買橘子有多么艱難,那就不能突出父親對我的愛了。
再比如你的人物是兩個人一起行動,騎馬去執行任務,那瘦的那個人可能是飛身上馬,顯示出他的瘦,輕靈,或者輕功好,那么另一個人如果是胖子,或者武功不那么好,就要用翻身上馬,或者更笨拙一點的姿式,這樣兩個人物的特點就突出了。
* 心理
心理描寫和語言,動作是一個道理,必須符合人設。
比如寫一個五歲的孩子打碎了花瓶,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先是害怕,再接著可能想辦法逃避,或者為自己開脫,這樣的心理活動就比較符合孩子。如果你把這個心理活動直接寫成:沒關系,打碎了花瓶不要緊,只要我向媽媽誠實地說明情況,道歉,就會取得原諒。這就不符合五歲小孩子的思維了,當然除了個例。
怎么樣能準確把握人物的心理,沒有別的辦法,多看多想,把自己代入人物之中,一定要把自己扔到人物心里去,設身處地地想人物會怎么想。
* 正面和側面
正面指的就是正面描寫,例如寫一個姑娘很漂亮,正面描寫她長的好看,如何好看,眉眼如何如何,身材如何如何,這就是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則是通過別人的口述,別人的比較,別人的行為來寫。比如鄰居家的老太太一直在念叨,“活了這么大歲數沒見過這么標志的人”,這就是借旁人的語言來描寫這個姑娘的漂亮。或者“西施要是活著,見到她也會汗顏”這也是側面描寫。
塑造人物大體就這些方法,但不是每一個人物的塑造都要六種方法全上,就好象一對雙胞胎,肖像描寫無法更能突出人物性格,不好區分人物,就用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你可以不用描寫他的肖像,也不用正面描寫他的性格,只是通過語言,動作和心理就足夠讓一個人形象栩栩如生。
我最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語言,動作和心理,通過這三者的比重變化來寫不同的人。
舉兩個例子,分享一下我是怎樣通過這三種方法的比重變化來塑造人物。
* 對于同一個人的塑造
比如塑造一個魯莽的人,對他的描寫行動大于語言,語言大于心理,這樣一個不走心,一言不合就開打的魯莽人就出現了。
再比如塑造一個陰暗的人,對他的描寫心理大于行動,行動大于語言,陰暗的人心理活動是十分豐富的,心理描寫很重要,然后才是他的行動,他做了什么樣不堪的事,而這些他往往不會說出來,所以語言的比重可能是最小的。
* 對于不同人的塑造
塑造兩個性格相同或相近的人,從兩個人對待具體事件的反應上找。
比如兩個人物是一樣的性格,都比較安靜內向,喜歡一個人獨處,但一個聰明一個笨,那么他們的行為在同一個事件里就不會一樣。
要地震了,聰明的內向的人,他會采取行動或者做好防范措施,而笨的那個內向的人,可能就會哭,還不知道求助。這樣兩個人就區分開了,這就是差異化區分兩個性格相近的人。
或者不是同一個事件,聰明的人遇上了地震,笨的人遇上的是升學考試。那么前者一樣可以描寫他的行動,后者可以多寫他的心理,他是如何糾結,考不上怎么辦,考不好怎么辦等等。這樣一個側重動作描寫,一個側重心理描寫,而把人物差異化了。
當然這些都不是絕對的,要放在具體事件上寫,或者基于作者選擇什么樣的方法來塑造人物。
小說人物的塑造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方法,歡迎大家和我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