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門學問,有從易到難,有從難到易。
從易到難是普遍采取的方法。從入門基礎,到登堂入室,學者通過漸次學習,慢慢掌握一門學問。
從難到易用的少,多在傳統(tǒng)領域。學者一開始即接觸最正統(tǒng)的典籍,接受最純正的思想,以免因后世錯誤的注解而走上歪路。
但不管從易到難,還是從難到易,都要有基礎知識的鋪墊。比如一個外國人,你想讓他學習唐詩,那一定要先教會他漢字。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在科技沒能直接粘貼記憶之前,想不通過文字直接了解一門文化,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某些原因,現(xiàn)代人和傳統(tǒng)文化之間也有文字的障礙。
中國過去實行的是書面語與口頭語相分離。因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語言習慣也會改變。比如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是用當時的白話寫成的。現(xiàn)代人進行閱讀,雖然是同一種語言文字,可因用詞習慣的不同,仍會產生障礙。
古人將口頭與書面分開,有生產力局限的原因,也有對語言變化的考慮。一種脫離口頭的書面語言,能夠讓文字不隨著口語的改變而改變。后人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文字學習,就能接觸到千年前古人的思想。對于中國人仍能不太困難的直接閱讀千年前的古文,外國是十分震驚感嘆的。
除了文字,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另一個障礙是文化基礎。若沒有對常用典故,歷史文化的基本了解。一個外國人即使掌握了文字,閱讀古籍,也會一頭霧水。閱讀時不停查找注釋,嚴重影響閱讀體驗。
三百千千是古代給兒童開蒙的小四書,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
《三字經》與《千字文》從思想、歷史、科學等角度,略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百家姓》則是一篇用姓氏寫成的文章,若加以考證講解姓氏來源,能對歷史有深刻了解。《千家詩》篩選了簡易的詩詞名篇,是文學上的啟蒙。
清代有一首描述了舊時兒童讀書情景的詩:
一陣烏鴉噪晚風,諸生齊逞好喉嚨。
趙錢孫李周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
千字文完翻鑒略,百家姓畢理神童。
就中有個超群者,一日三行讀大中。
? 趙錢孫李周吳鄭是《百家姓》,天地玄黃宇宙洪為《千字文》。《鑒略》是歷史啟蒙讀物,《神童詩》是勸學的文章,其中價值觀個人不大喜歡。大中則是《大學》和《中庸》,是儒家四書里的兩本。
《千字文》由梁武帝時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全文由一千個不同的漢字組成,簡體字版由于歸并異體字,只有九百九十余個不同漢字。
?有野史傳說,周興嗣因得罪了梁武帝,被他懲罰一夜用一千個不同的字做出一篇文章。周興嗣一夜白頭,做出了這篇《千字文》。
傳說難以讓人信服。《千字文》文詞優(yōu)美,條理清晰,用一千個字概括了中國文化的綱要。莫說一夜,就是一年我也作不出此等文章。
學者欲求中國文化,不管是文字基礎還是學術常識,《千字文》都是很好的入門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