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幾十許,我們只是樂呵呵的,看著身邊的一切都感覺那么的滑稽,也相信自己能很好的融入這個圈子;如今當下,早已沒有往昔的鋒芒,漸漸收斂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脾氣性格,慢慢的疏遠了一些人,不是因為不重要,是覺得沒有必要。
曾經的一首歌,一部曲,一個電視或者電影情節,當初都會覺得很舒服,因為喜歡這個人或者這個題材;如今在翻開昔日的畫面,總覺得心里壓抑,嗓子發癢,鼻子發酸,不是不愛了,也不是不喜歡了,也許,我們都長大了,太多的太多的,總讓人拾起又放下,放下又拾起。
很多動聽的歌曲,我們在聽歌的時候,聽到的,不僅僅是歌詞,還聽到了我們自己的經歷、情感。也因為這樣,才讓歌曲表達出來的意象更為豐富。像劉若英的《后來》,像李宗盛的《山丘》,都是這一類典型的“初聞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聽曲中曲。
曲中輕憶夢中人,夢醒時分嘆紅塵。
曲終人散夢已醒,何處再尋夢中人。
夢中合唱鳳求凰,夢醒獨奏離別賦。
即知曲人存于夢,何故執于曲外人。
多少癡夢多少等,難訴癡情曲中人。
一蕭一頁紅塵事,一弦一曲了人生。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
不愿再做曲中人,奈何越聽越沉淪。
曲中曲,人中人,曲散人終離,曲終人散早成空。
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