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圖,
? ? ? ? ?卻有愛。
為何要讀經典讀物
? 文/天雨
(一)
“你就是要讀圣經,上帝一定會帶領你;你要把你手中的工作做好,竭盡全力去做:你,你,你……”甲在分享。
“你在分享自己生命的得著,能把’你’改成’我’嗎?”我提醒來了一下。
“你要聽她在說什么。”乙提醒我。
“我是在說我自己,不是教導別人。”甲說。
這樣的對話是常有的事,為什么乙要求我聽甲在說什么,而沒有想“你”和“我”的用法呢?可能是乙理解甲所說的,要求我也去理解,不用吹毛求疵,這不過是表達過程中的一件小事嘛。
沒有統一的語言習慣,就會在一個小圈子里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我想上帝讓巴別塔事件發生,小范圍的語言習慣又促使產生語言之間的隔離。
我們可以看出:沒有統一的語言使用習慣,可以導致說話get不到真實信息。
(二)
一個作家,有一項基本的能力要掌握,就是語言文字和真實場面隨意切換的能力。要掌握這種能力,就要學會感受文學作品人物和現實人物的感受,練習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同時把語言文字變成想象中的場景,把現實場景轉換為語言文字,并調動自己的感官。長久積累,慢慢就有了感受力。
就語言的使用,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必須注意,就是語言的社會性。語言是上帝創造的,是大家公用的東西。用起來就不能不要求彼此一致。你這么說,我就這么了解;你那么說,我就那么理解。我們不能自成一套,與眾不同。否則非但不能叫人家了解,自己也沒法依傍著來思維。
我們聽了別人的教導,透過語言別人的語言想到的卻是別樣的場面。假設人說了甲,你卻聽成了乙,并且按著理解的乙去做了。結果卻與甲大相徑庭,結果越離越遠。
可以看到:我們聽不懂彼此在說什么,不能把語言和具體的事情聯系在一起。但是作家就能很好的明白,因為他們可以把語言文字和真實的場景隨意切換。我們要向作家學習,同時養成有標準的語言使用習慣。如果每一個人都做到,就不會發生前面的假設。
(三)
一個出生的小寶寶,跟一個人相處久了,他就會明白那人的語言模式,行為模式,思考方式,心智模式。他的一言一行一顰一蹙都展現在寶寶面前,抽象的語言文字有了形象的例子與之對應。寶寶有了效法的對象,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是自己所看到聽到的。然后養成了固有的思考方式,再去探知未知的世界,他對世界的理解就是他經歷過的。
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成長有很多的局限性。環境就影響我們沒有養成使用語言的好習慣,語言文字和真實場景感受之間的對應關系沒有搞不清晰,導致我們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看不懂別人的文字。
(四)
在我看來,經典為何可以稱為經典。因為我們生命的有限性,不能同時處于很多的場景去親身經歷,去感受。經典圖書卻為我們開辟了這樣一條路。河南理工大學的何英老師說過的魯迅:凡有助于表達自己或可能提升民族語文表達力者,不辭古雅,不避今俗,不畏譯澀,不懼褒貶,他一概勇于嘗試。
我們也會在閱讀中體驗魯迅先生拾掇的體驗。經歷愈多就越容易明白別人,也懂自己。隨時間推移,你定是個思想自由的人。
經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度經典很重要。我們聽不懂別人說的原因是,別人用話語所描繪的場景到我們這里理解成了另外的一幅圖畫。即時兩個談話的人讀經典很多同時也很會表達,這種現象也會發生的概率會縮小,但是仍會有偏差。
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是因為看的人多,傳遞的信息多,我們被影響的多,可以算作我們的標準。我們接受到的信息一樣,思考一樣,感受一樣,就更容易談的來。這個和基督徒屬靈的經歷一樣,因為經歷雖有不同,但是想問題的方式都是一樣的,同被圣經影響,所以兩個人可以有生命深處的連接,超越種族,年齡,國籍等。我想這個也是上帝的偉大之處的一小部分
END
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打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