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月十五到這個月十五號,這本書在碎片化時間前后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為什么這么慢,一是這本書的信息量很大,以前光看這本書以為是一本說明效率時間管理的書籍,看完發現這是一本手把手教人工作生活學習教育等等各個方面。二是自己看了在同個時間看了聽了其他書,一個階段盡量只看一本書,讓自己完全沉浸在這本書,不然出戲入戲是很耗體也不能專心去理解書中含義。
這是一本有歷史的書,然而經過幾次出版,依然是這七個習慣。作者說萬變不離其宗,當今世界雖然日新月異的變化,但這七個習慣不變。按著這七個習慣可以讓人們更幸福的生活。
首先先說明下這本書最重要的一幅圖,它將人分為三個時期: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而從依賴期跨越到獨立期,需要取得個人領域的成功,而要取得成功,就要做到三點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而從獨立期跨越到互賴期,需要確定公眾領域的成功,而要取得成功,需要做到三點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終效。最后,不管什么時候,都需要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
從出生到工作或者后面,人處于依賴期,主要是對父母的依賴,生活各方面都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在這一階段,凡事都要積極主動,不管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的性格。書中有一個測試,想象在你葬禮上,你希望你的親戚朋友怎么評價你。其實這就是以終為始。之前有個調查,很多人在臨終回顧一生,很多人都有遺憾,比如多陪家人,比如更關心自己的健康等等。在這個煩躁的社會,很多人很容易受環境影響,以至于忘了自己的初衷,迷失自我。因此我們需要不時看看自己的初衷,看看自己內心的終極需求,時刻檢閱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書中提出一套概念,就是關注圈和影響圈,我們應該把關注放在影響圈,或者關注圈中那部分想成為影響圈的。而不是放在我們影響不到的關注圈,讓自己浪費時間和精力。有了以終為始作為領導,我們需要要事第一這個來管理自己。而管理自己,其實就是管理自己的時間。書中推薦使用第四代時間管理,將事情分成四個等級,一是緊急而重要,二是不緊急而重要,三是緊急而不重要,四是不緊急不重要。很多人通常會將事情分為緊急和不緊急。事有輕重緩急,而很多人只重緩急。一件事情來,先分緊不緊急,以至于一天到頭,忙碌不堪而不討好。我們應該將時間都放在不緊急而重要這塊,然后部分放在不緊急而不重要。只有這樣你才會不緊不慢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要等到變成緊急時,才焦頭爛額處理掉,常常又不能保質保量完成。曾經有個時間管理的老師說,如何過一天就是如何過一生。這樣的生活長期下去,會讓我們的日子過的忙碌而沒有目的性,時間久了,人就容易迷失。比如工作上,有個事通常會提前計劃好,你需要和同事或者客戶說好提交的時間,你不一定馬上做,但需要把它分類比如第二類,如果并按照第三代時間管理排序,如果你只有第二類事務,那你就按順序一個個完成,如果突然接到第一類事務,那就馬上當下二類,馬上執行一類,以此類推。而我們最終目標是集中精力和時間處理二類事務,不要看著讓它成為一類。比如你不注意健身這個二類事務,平時不花時間經營,你就很有可能遇到生病這個一類事務,需要跳下手上事情,趕緊找個醫生。最后,恭喜你到達獨立期。
?然而往往很多人停留在這個時期,比如你可能聽過這個人個人能力很強,但是不懂得合作,不合群,把自己限制住,沒有得到提升。而他個人也很委屈,那個人明明沒有我能力強,為什么升職了。不好意思,你只是很好的自我管理者,卻不是成功公眾合作者。這是一個協作的社會,木桶原理,也就是短板原理已經不再適用這個社會,你需要關注不是自己的最短處,你需要不斷提升你的長板,然后發展成為你擅長領域的最好,自然會有其他領域的最好找到你,那么真的離成功不遠。這個是羅胖在得到視頻直播例會提到,雖然不長,但非常受用。同樣,我們需要突破獨立期,到達互賴期,從而走向公眾領域的成功。這一階段的成長,最主要因素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父母。三十年前的樣子一般是你父母造成,而三十后的樣子你你自己造成。所以當你一個大好青年,風度翩翩從大學畢業后的十幾年,淪為一個大肚子勢利各種社會流氣于一身的時候,你應該反省,身體發膚授之父母,怎么被自己搞成這樣。然而有的人會說拼爹的時代沒有一個好背景。做好這三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終效。雙贏思維,已經流行很多年,它被作為口號,深入工作中。書中提到富足心態和匱乏心態的不同,匱乏心態源自內心的不自信,不夠自足,自然對外表現出第一個,不合作,不退步。而知彼解己,首先把了解對方當成第一步,然后才是考慮自己,很多情況,我們相反,甚至是只關注自身。這樣很多事情變成死結。比如你的孩子準備報考大學,你甚至你的父輩都是常春藤大學校友,你就極力說服你的兒子報考。而你兒子很反感,因為你們彼此缺乏溝通,也就沒有很好理解對方,互相的情感帳戶沒有余額,你會發現你說的你兒子都反對,而他說的你也都反對。而你兒子很有可能真的不報考,他未來的生活或許會很不順。你需要雙贏思維,需要知彼解己,否則兩敗俱傷。最后這位父親提出不管兒子做什么決定,只要是他認真考慮過的,他都會全力支持。兒子在得知后,也開始反省自己的感情用事,開始和父親好好溝通一番,最后兒子在多方考慮下,學習氛圍,未來工作等,最終選擇父親推薦那家大學。看似這個決定和強迫的決定一致,但本質卻不同,它是雙方知彼解己的結果,是一個雙贏的結果。最后是統合終效,一加一大于二,甚至更多。然而在婚姻生活中,夫妻生活可能不歡而散。生活中互相責怪,完全不懂求同存異,完全看不到兩人的互動,結婚前的情感帳戶已經快用完,甚至是信用透支。這需要彼此敞開心扉,朝著共同的生活目標前進,比如信仰不同,那就尊重對方,不去評價誰優誰劣。比如一個吃辣一個不吃,那么我們就準備一罐辣椒醬,喜歡就自己加。我們和而不同,是互補,而不是對立。婚姻屬于雙方共同的,它發展的不好,肯定不是單純哪一方的錯,應該冷靜下來,面對對方,面對問題,把它解決。
最后,不斷更新,我們可以為自己,包括這上面說的六個習慣,不斷更新,不斷調整,思考,實踐,再思考。
這本書,強調塑造性格,戰勝自己,才能獲得成功。由內而外去改變一生。后面會找個時間再讀一遍,然后當成一本生活字典一樣,不懂就查,查了做調整。希望這本書的精華能真正滲透到自己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