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幾天,德云社吳鶴臣眾籌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4月8日,德云社的相聲演員吳鶴臣突發腦出血,被送進醫院,隨后,其妻張泓藝和其母來某在水滴籌平臺發起眾籌。
眾籌金額為100萬,截止目前眾籌所得十四萬八千多元。
本來家人突發惡疾是一件讓人難過的事情,眾多網友也紛紛慷慨解囊,但很快就有人提出質疑:
吳家在北京有兩套房,有一輛車,還有醫保。治療腦出血的花費根本用不了這么多錢,那發起眾籌百萬是怎么回事?
吳鶴臣的妻子張泓藝隨后在微博分別幾次作出了回應。
房子是公租房,在六環外,都在長輩名下,不可出售。
房子也不能出租,因為老人年紀大了,將來出了問題,一個人照顧三個人做不到。
也不能向親戚借錢,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車子是婚前購置,在北京生活的人都知道車的重要性,家里有病人出行很麻煩,從住所到醫院路途很長,車不能賣。
德云社沒有不管,同門師兄弟都來探望過,師傅郭德綱也在關注,網友們不要帶節奏去攻擊德云社和師傅。
網友質疑最嚴重的一點,為什么一個腦出血要眾籌一百萬?
家人也拉出一個清單,其中有除去疾病治療之外的后續花費,比如:
天壇醫院附近租兩居室,兩年花費十二萬。
請護工,半年四萬。
定期復查、長期服藥、康復理療、針灸按摩等花費。
總而言之,這100萬里不僅包括了治病,還有其他各種的后續日常支出,都要由網友眾籌。
2
眼看這件事爭議不斷,德云社也迅速發布了聲明。
聲明中有兩點重要信息:
再次重申該患病演員有北京醫保。
聲明眾籌是私人行為,并經過溝通,家屬表示其對于現行醫療保險相關政策了解不足。
在張泓藝的幾則回應中,也提到了自己對政策和眾籌平臺的不夠了解。
因為不懂平臺規則,首頁讓輸入金額就輸了一個上限,但其實沒有籌得百萬,截止目前是十四萬多。
張泓藝反復強調,自己沒有逼捐,沒有騙捐,從沒有讓任何人捐過一百萬。
但網友對這個回應顯然不買賬,因為疏忽標錯金額,幸虧上限是100萬,如果是一個億估計也剛敢寫吧。
現在是被質疑鬧得這么大才解釋是疏忽,那如果無人質疑,眾籌達到百萬,這錢不就真的落入口袋了嗎?
很顯然,因為疏忽標注眾籌百萬這個解釋非常牽強。
還有網友看到,明明北京有車有房,卻在發起眾籌時,勾選了貧困戶選項,還建檔立卡貧困戶。
水滴籌官方回應該事件時表示,勾選貧困戶是發起人的誤操作。
張泓藝發微博使用的是華為最新款的手機,售價5000多元。
雖然她事后解釋手機是丈夫患病之前就訂購的,但既然能訂購新款旗艦手機,那這種家庭狀況,和“貧困戶”就完全不掛鉤。
各種疏忽,各種誤操作,使得這次的眾籌完全面目全非。
活生生把得病這種難過的事情,給攪惡心了。
有家人患同種疾病經歷的網友指出,既然有醫保,患腦出血,醫保報銷后最多十萬左右,按照這種家庭條件,應該是可以拿出來的。眾籌一百萬,于理不通。
我也很疑惑,退一萬步講,就算不了解各種規定政策,吳鶴臣在4月初患病,5月上眾籌,那這一個月入院治療的時間,連醫保政策都不了解一下嗎?
眾籌上各種疏忽操作,就算是第一次使用,張泓藝就算年紀不大,但這么重要的事情,真的就沒有認真看看后再操作嗎?
我認為,這些以疏忽和不了解來解釋眾籌的說法,都算甩鍋。
有網友說得好:這顯然是家人得病,但又不想花自己家的錢治療,這也不能賣那也不能省,就是不想降低生活質量,全部讓網友買單。
3
有房有車,就不能眾籌百萬嗎?
如果必須死摳邏輯的話,可以。
也沒有哪條法律條文規定,發起眾籌必須是山窮水盡后才可以求大眾幫助。
我也看到有些人說網友太苛刻,畢竟是人真的生病,也確實沒有欺瞞家庭狀況,每人拿出十塊錢幫助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如果再摳邏輯,其實也可以。
正如張泓藝在聲明里寫:眾籌本來就是自愿原則,談何騙人。
她還拿出了郭德綱演出的例子:
郭老師說:我們只對買票進來聽得觀眾負責。他們滿意就好了。
我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讓每一位捐給我善款的好心人和關注這件事的好心人明白錢的用途,他們認可就好了。
眾口難調,我一個人沒辦法讓各路人都滿意。
這段話倒是剛,意思是說,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我沒騙錢,我只對捐錢的人解釋好用錢的途徑,其他沒捐錢的都是咸吃蘿卜淡操心。
再摳邏輯,這好像也沒什么問題。
在回應中,張泓藝還勸告網友,生而為人,務必要善良。
雖然邏輯上看著正確,但非常明顯,這些觀點都很讓人不舒服。
郭德綱賣票,賣的一個場次,看過就完。可張泓藝不僅眾籌治病,治了一個病后還要眾籌養活一家子以后的生計問題。
網友的質疑,并不是在說騙捐,不是那種明明沒有生病卻造假騙錢的事情。
網友的質疑,類似于當年的“羅一笑事件”,明明家底豐厚,卻偏要用各種方法眾籌,被質疑后還振振有詞說房子是留給兒子的自己還要養老還要留一條后路。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里,患重病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對于病人和家屬都是考驗,動用物力財力盡力治療,挽救生命。
正常的邏輯是,家人生病,傾盡所有去治病,做好各種準備,生活質量絕對不可能如曾經一般維持在較高的水準。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如果真的已經走投無路山窮水盡,再發起眾籌,請好心人幫助。
而現在,明明還沒有到這一步,張泓藝也明確表示還未對眾籌款項進行提現,那就是表明家庭能力還依然可以承受,但卻早早發起了眾籌。
把這種本應自己和家庭首先應該承擔的風險,分擔給大眾。
讓人感覺不舒服的是,這家人把眾籌,當作了籌錢的第一渠道。
4
嚴格來說,這件事的性質和騙捐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畢竟,真的有人突發疾病,他們家的經濟狀況也確實算不上十分優渥。
但,許多人依然有一種被騙了的感覺,網上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的質疑。
為什么?
因為這件事挑戰了我們的普遍認知。
發起眾籌,應該是有突發的惡性事件,導致自己無力承受,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尋求幫助。
人們慷慨解囊,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讓自己的善意被最大化使用。
善意,應該是雪中送炭時,最為珍貴和有必要,也最有用。
但如張泓藝一家的情況,讓人們感覺這種善意,被明顯打了折扣。
有網友調侃說,你一個北漂一個月賺幾千塊,然后捐錢給一個北京有房有車的家庭,這真的是一種諷刺。
我舉一個不是十分恰當的例子。
一個乞丐出來乞討,應該是沒辦法維持自己的生活,也沒有動手能力,無法勞動,才被逼乞討,人們也樂于幫助。
但現在如果有一個人,明明看著還很年輕,四肢健全,活蹦亂跳,卻也依然沿街乞討,那路人就會質疑,明明有手有腳,干嘛不去勞動,卻偏要乞討?
這時人們就不愿幫助,哪怕他真的是乞丐,也不可以。
就更不用說,現實里有許多假乞討黑色產業鏈,騙吃騙喝,可能賺的比路人還多,但卻擺出一副乞討的模樣,典型的詐騙。
于大眾而言,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我們一時間無法分清誰是真乞丐,誰是假乞丐。
如果你平時樂于幫助,見到乞丐就會給錢,但如果被騙了一次兩次后,就會收起這種善意。
將來,哪怕遇到真乞丐,你也會心里質疑,他會不會是騙人的?
看到沒?
并非人們不善良,而是我們被各種烏七八糟的事情弄怕了。
5
弱者,是很難發出聲音的。
別介意,我說的“弱者”,不是一種貶低,而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你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感受。
當你看多了各種騙局,看到了各種被曝光的眾籌黑幕,漸漸地就會對各種眾籌開始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質疑感。
我就是這樣,之前遇到眾籌可能會捐一點,但看了太多的騙局后,再看到眾籌我都會先在心里打一個問號,最后可能選擇不捐。
我們沒辦法去一個一個核實信息的真偽,去一次次進行調查,不是我們不再能夠信任別人,而是我們不愿意再被人利用和愚弄。
其實,這對弱者,是非常不公平的。
但這不是我們的錯,而是那些靠眾籌別有用心的人的錯。
我為什么旗幟鮮明地不贊成張泓藝眾籌這件事?
因為這不僅會讓我們的善意打折,更會讓真正的弱者在以后無法獲取有效幫助。
如果這種情況或更糟的騙局反復屢次出現,那么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都會沉下去,沉下去,那些需要幫助的聲音會混雜在各種聲音里,非常難以辨認。
最后,他們會無法發出聲音,也無法被大眾準確辯別出他們的聲音。
這是一個蝴蝶效應。
人們反對騙局和詐捐,反對各種名目的斂財,那些東西摻雜在我們的善意中,就會導致我們之后在遇到類似捐助時,沒有辦法給其他人更多的信任。
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就會被這些亂七八糟的現象壓制,要承受這種連鎖后果。
善意,是脆弱的,它經不起反復的考驗。
一次兩次善意被消費和利用,就會心懷膽怯,之后別人就無法再得到這種完整的善意。
要知道,有人想要通過某些方式獲得利益時,其實也遏制住了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喉嚨。
這才是這次事件最應該警惕和思考的地方。
我希望患病的吳鶴臣能夠早日康復,也希望他的妻子張泓藝能夠懂得這一點。
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的聲音非常微弱,他們缺乏力量,他們山窮水盡,他們真的需要被人拉一把。
讓其他嘈雜的聲音小一點吧,輕一點吧。
這樣,我們才能聽到那些真正的呼救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