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是知乎的一個熱門話題。
?
看了很多答主的答案,心理暗示也好,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也好,等等,這些都不是我心里想說的答案。
畢竟,這個問題是那么的似曾相識,我也曾為此苦苦的尋找答案。近兩年來,這個答案似乎也已經被我證實。
?
以下,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
?
01
?
首先我們得清楚一點,你之所以具備慫慫懦弱的氣質,本質上還是因為你不夠強大、不夠自信、不夠有底氣。
?
所以只好慫慫懦弱,試圖以討好的姿態來留住對方。
?
為了留住對方,低聲下氣、巴結討好,寄希望于自己的低姿態、自己的付出,能夠感化對方,然而總是事與愿違。
作家周嶺在《認知驅動》書里提出了一個觀點我很認同:
人與人的關系就像打牌。每個人手里都握著“吸引牌”和“付出牌”,它們分別代表“付出型社交”和“吸引型社交”。
那些擅長打組合牌、手里擁有“吸引牌”的人,首先會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不斷的精進自己、完善自己,變得更有學識,更有智慧,更能穩定自己的情緒、有更加豐富的愛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形象。
?
當他們與別人交往時,始終相信自己的魅力,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讓喜歡的人主動靠近。
他們在與人交往中對別人無所求,也不會附帶任何條件,所以這些人給人的感覺是輕松的、愉悅的。
02
?
而那些自己手里只有“付出牌”的人,因為無法依靠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別人,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付出,在強烈付出心態的驅使下,他們很少關注自己的需求,變得唯唯諾諾,以滿足別人的需求為第一要素。
長期以往,自己變得壓抑痛苦,也讓社交關系變得沉重,無論是朋友、戀人還是家人。
依靠單方面的透支自己以獲得關注,也沒有花時間和精力提升、精進自己,這種透支的結果就是令自己更加失去吸引力。
為什么一些人會只看到自己手里的“付出牌”?
因為要想打好手中的“吸引牌”,你需要對自己嚴格要求,不斷增強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魅力,這顯然是一個漫長的、艱難的過程。
而“付出牌”卻不需要度過這個艱難的過程,這張牌簡單、易取,所以一些人試圖通過打好“付出牌”這條捷徑,來求取想要的。
然而,這種想法大概率是會讓人失望的。
無論是付出8年時間,被王力宏狠心拋棄的李靚蕾;
還是付出9年時間,被霍尊送進監獄的陳露,都無一例外的幫我們檢驗了這一真理。
只一門心思打“付出牌”是非常不可取的,大概率只能落得一個無比失望、慘痛的結局。
03
所以,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鏡子,當你處于慫慫懦弱的狀態,這也在提醒你,你還不夠完善、不夠強大。(排除那些不知感恩、不知好歹的人)
此時,更好的策略是立足長遠,尋求改變,提升自我的價值。總有一天,你不必慫慫懦弱,也有人被你吸引、主動靠近你。
?
記住,最好的關系,不是付出,而是吸引;
?
最好的相處,不是慫慫懦弱,而是大方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