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最痛苦的事情,就是2006年年底我的團隊成員的離開。我們當初12個人的團隊,說好一起互相幫助,一年以后竟然只剩下了3個人,我特別地難受,而且氣憤。這些人進入的時候,都是信誓旦旦要把事情做起來,而且也說過一定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為什么一遇到困難,全都跑了呢?這樣的人,以后不管去哪里都一定會失敗,這是人品的問題!而且我覺得現在的社會教育也有問題,所以導致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沒有責任感,他們覺得自己講話就可以像放屁一樣,說了就說了!這個社會太浮躁,你根本沒有辦法!”這個時候有人說他:“不對啊,那我看其他部門不是好好的嗎,為什么就你們部門是這樣?是不是你也有點問題?”
“其他部門是沒問題,但是其他部門和我們不一樣啊,我們這個部門是新業務,所以錢不多,又沒有固定的計劃,壓力特別大。公司的這群高層領導啊,自己不懂戰略,就拿我們當槍使。”
別人繼續挑戰他:“是不是你自己沒有做好領導的工作啊。我聽說你的很多手下是看不到希望才走的。你得給你的員工一個清晰的計劃,這樣大家就知道在干什么,錢少不要緊,關鍵是人心別散了。”
“唉,你不知道,我哪里有時間去做領導工作啊,我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完!我每天要工作十多個小時你知道嗎?我哪里有時間務虛?他們(離開的人)看到我這樣還要走,我也是心寒了。”
“你也真是不容易。”別人終于說。
————
“是的,不過。。。”“你不知道,其實。。。”這樣的對話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耳熟?(突然想到了一個場景:大家可能不知道啊,今天能夠站上這個舞臺是XX從小到大的夢想,XX這一路走來都非常的不容易!我們的XX曾經遇到過xxxxxxx,當時xxxxxxx,但最后xxxxxx————每到一些關鍵時刻,主持人或者其他人就會開始講述這些“背后的故事” ?#跑題了#)我們在看完上面的對話后,可以試著推斷一下經理此時心里所想,也許是埋怨領導不懂戰略規劃失誤?也許是哀嘆自己有眼無珠,氣憤遇到的人怎么都這么不靠譜?也許是感動于自己工作的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可憐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沒有人愿意體諒?或者,感覺全世界都拋棄了他。
一切要么都是別人的過錯,要么就是不可控的外界因素,這類人作者統一稱他們為:受害者。如何能識別出他們呢?作者給出了幾個受害者常用句式:(1)就是因為他,如果不是。。。我早就。。。(2)那個時候我還太小了,所以。。。(3)他怎么可以這樣?!(4)他都這樣做了,我只好。。。
受害者習慣把痛苦和快樂歸結于他人的“功勞”,或者是以前的自己,而這樣做又有什么好處呢?
作者通過一個小實驗來讓大家自己驗證,請遵循下列步驟:
1.先想想你遇到的難以釋懷的故事是什么?
2.你認為這是誰的錯?(請注意,你現在是作為受害者參與游戲,所以,不管是誰的錯……反正不是你的錯)
3.當你認為這是別人的錯時,別人會怎么挑戰你的說法?
4.你又會如何反駁他們,證明這真的不是你的錯?
請確保完成之后再往下看。
Now,回答自己幾個問題:
1. 體驗受害者的時候,你有什么比較舒服的情緒?比如說覺得自己很可憐or 。。?
2. 你有什么比較不好的情緒?比如說覺得很絕望或者又讓你揭到痛處?
做完這個小游戲之后,你可能就會感覺到,作為受害者,在遇到問題時堅持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最大的收獲可能就是被同情,情緒發泄后的快感,但同時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比如絕望失落無助,局面失控的無力感,這可能會令你更加心力交瘁。受害者生活在讓自己舒服的自憐狀態,卻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機會和可能,任由事態自由演變,任由命運的韁繩牽來扯去,被海浪推著搖搖晃晃前行,自己的命運卻半點也主宰不得。(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很悲慘,所以,這樣當然是不行的!)
作者并不打算直接告訴我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而是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思路,即作為受害者的反面:掌控者,站在掌控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作為掌控者,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可以應付的。這樣的思考方式,使自己在遭遇難題時占據了大部分的主動權,并且促使自己主動的反省以及積極的嘗試應對方案,從而逐漸掌控自己的生活。
所以,作為受害者的朋友們,不妨利用這種思維來改變一下自己的處境,另外,時刻警醒自己,不要陷入了受害者的泥沼中去。
(OK,本期的節目就到這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