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外無物
1、王陽明的哲學主體是“心本體論”,也就是說,你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你腦子里的全部,就構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對你來說,不存在另外一個什么世界。或者是說,另外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對你來說不存在任何意義。
王陽明有一個著名的關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鎮。此時正是百花盛開的春天,一路上,只見一叢叢艷麗的花樹在山間時隱時現,飄來陣陣的芳香。朋友不禁指著巖中花樹問:“你說天下沒有心外之物,可是這些花樹在深山中總是自開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關系呢?”王守仁回答:“當你沒有看到此般花樹時,花樹與你的心一樣處于沉寂之中,無所謂花,也無所謂心;現在你來看此花,此花的顏色才在你心中一時明白起來,可見,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沒看見花之前,花的存在與否,你既不能肯定,對你來說也不存在任何意義。你現在看到花了,花在鮮艷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讓你感到很開心,這時花對你來說,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義的。
二、良知
如果用我們平常定義各種概念的方法來定義“良知”,還真難說得清楚。王陽明的方法是,隨時隨地撿現在的例子給弟子們講解,讓他們從例子中去了解什么是“良知”。
王陽明的“良知”類似孟子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或“隱惻之心”,說得現代一點,就是心對善惡的基本判斷,或“大腦的基本機能”。
從這一點上說,每個人都有“良知”,而且每個人的“良知”都大致一樣,就好像一部電腦,出產時基本都附帶裝有“WINDOW××××”的軟件。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良知,都能做出自己的正確的判斷,所以,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尤其不要輕易迷信權威。任何時候,別人的話,尤其是權威的話,都要經過自己思考,要過自己“良知”這一關。
每人都有“良知”,但有些人受欲望、貪婪、虛榮心等蒙蔽,沒有發揮作用。
三、本然與明覺
那為什么每個人成長以后各有所長,所取得成就不一樣呢?王陽明用“本然”和“明覺”兩個概念來區分。
所有的電腦,出產時都附帶裝上“WINDOW××××”的軟件,這就是“本然”。
有些人,只是把電腦當打字機使用,基本上就使用“文本文件”,進步一點的使用“WORD”文檔的基本編輯功能。他們的“明覺”就一直停留在只使用“本然”小部份功能的程度。
有些人,電腦買回來就注冊激活了,隨著“WINDOW××××”不斷升級,同時不斷摸索使用功能,可以把“EXCEL”當數據庫使用,甚至把“EXCEL”改編成新的軟件。
一樣的“本然”,最后的作用不一樣,就是說“明覺”是不一樣的。
本然是人剛一出生的“良知”,“明覺”是經過不斷的“致良知”、“事上磨練”后達到的境界。
四、致良知
如何把軟件升級,如何不停探索開發軟件新的功能,發揮它的最大功用?這個過程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向內求索,一個是向外求索。向內求索是“內省”,向外求索是“事上磨練”,用我們現代的話說是“實踐”。
1、“內省”是做減法,減少欲望,減少各種梏桎對內心的束縛,拂除各種灰塵對內心的蒙蔽,回歸“本真”。“內省”有兩種,一種是“冥思”、“打坐”,就是尋找自己的潛意識、尋找自己的內心,“聆聽內心的聲音”,弄清楚自己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生活的目的、生命的目的。有一個富翁和漁翁的故事:一位漁翁在海邊悠閑地曬著太陽。一位老富翁看見了,奇怪地問他,你為什么不去工作掙錢?漁翁回答說,為什么要去賺錢呢?富翁說,賺到很多錢之后,你就可以悠閑地在海邊曬太陽了。漁翁回答說,我現在不就在曬太陽嗎?是呀,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悠閑地曬太陽,現在就可以曬了。很多人,奮斗了一輩子,最后才發現,自己奮斗來的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問問你的內心、“聆聽你內心的聲音”很重要。
別一種內省就是反思、反省、總結。善于總結的人才會進步。總結就是學習,也是“致良知”的一種途徑。
2、“事上磨練”就是踐行自己的“良知”,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認識協調和諧。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恰當,才是真知。一個只是在理論上學習掌握了知識的人,與一個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知識的人,不可同日而語。一個從書本上學到游泳的知識,這只是書本上的知識。一個人學習了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又到水里了嗆了水,掌握了游泳的實際技能,這種技能就是“良知”,他學習游泳的過程就是“致良知”。
五、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觀點。
“致良知”的過程一定要有“行”,不“行”能不謂之真知。“行”就證明你真正認同了“良知”。“行”的結果又可以從知識上、心理上完善你的“良知”。“行”和“知”是不能分開的,它們是渾然一體的。
1、知行合一可以避免陳過高之論,也可以檢驗“知”的真實性和可行性。鍛煉身體對健康的好處,每個人都能說出來。但是,能說出來并不意味著能做得到。有多少人把鍛煉身體看得跟“吃飯”、“睡覺”一樣重要,每天持之以恒的?
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理論一套套地講,可是孩子不以為然,因為家長的行為在證明著相反的理論。比如很多家長不斷在孩子面前講學習的重要性,可是自己在電視機面前、在麻將臺面前樂此不疲、得意忘形,孩子會怎么看你?
我們的社會不乏空頭理論家,缺的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
2、知行合一,通過“行”來加深對知的認知和肯定。
一次股市崩盤,新手看到的是恐懼,老手看到的是機遇。因為新手沒有經歷過如此恐怖的場面,而老手卻經歷過無數次這樣的場面,并從這樣的恐怖事件中活了下來,后來甚至有若干次從中獲利的經歷了。同樣的事情,在新手的心中,是一個恐怖的世界,在老手的心中,是一個美好的世界。
在戰場上,新兵學習了軍事理論,經歷了若干次戰斗并活了下來的老兵,學習了同樣的理論。但是,兩者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在新兵,理論跟實戰技能是油水相隔,能否在戰斗中活下來,就看他的造化了。在老兵,這些知識都是他在戰斗中親身省悟出來的,已經成為他的本能了,理論和行動,已經合二為一,成為一種技能或智慧了。
3、因為“心”就是你的世界。因此,在博弈中,可以通過對“心”的干擾,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我國古代的兵法中,有一種戰略就是“激將法”,使你的情緒失常、心態失穩,從而影響你正常的思維能力。
從王陽明剿匪和平叛的幾次經歷,他沒有復雜的戰術,都是通過偽造證據,制造假相,傳假信息,使敵人上當,按自己預期的方向發展,最后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王陽明學心最大的優勢就是“心外無物”,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或者說一個通過不斷“致良知”、知行合一而達到“內心強大”的人,他對世界的掌控是無以倫比的。